董山
(南陵縣文化館,安徽 南陵 242400)
(一)歷史悠久,淵源流長
南陵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棲息生衍,西漢時期開始設縣施政,名曰春谷,南朝梁帝(公元525年)時置南陵縣。在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青銅文化”“三國文化”“唐代文化”為特色的物質文化以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項目類別多,地域分布廣
1.2009年非遺普查數據顯示,南陵非遺項目為200項,以民間文學為主,其次是民俗、傳統音樂、傳統制作技藝、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曲藝、傳統戲劇、傳統醫藥,涉及全部九大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為《南陵目連戲》《十獸燈》《丫山藕糖傳統制作技藝》《大王沖佛香制作技藝》以《弋江羊肉》《界山老鴨湯》《奎湖漂魚》《牛歪子牛肉》。
2.從地域分布上看,南陵非遺項目既區域分布松散交叉、均衡普遍,譬如民俗、傳統舞蹈(龍燈、魚燈、馬燈)大同小異;又核心內容地域分布集中突出,如:馬燈、夯歌、羅漢燈、劃龍舟、目連戲等項目主要分布在許鎮鎮;十獸燈、丫山藕糖傳統制作技藝、大王沖佛香制作技藝分布在何灣鎮。
2015年9月2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華之聲》欄目專題報道南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截止2015年底,南陵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取得了如下保護成果。
(一)搶救了《南陵目連戲》。1956年11月縣文教局組成“目連戲調查組”,深入調查后,刻印了《南陵目連戲劇本》(3本150出),2015年完成《南陵目連戲劇本》劇本搶救性整理工程,影印劇本10套。1957年12月下旬,配合省文化局舉辦目連戲鑒定演出,歷時5天,參加老藝人25人;1988年6月成立了“南陵縣目連戲研究會”;2011年12月成功舉辦“南陵目連戲”展演活動。
(二)復牌了《十獸燈》。2007年整理、排演《十獸燈》參加安徽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2015年12月對《十獸燈》進行復排,受到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報道。
(三)出版了一批研究專著。南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著有《南陵縣民間文學集成》《音樂志·野獲編》《南陵文化叢書》、非遺專輯《春谷遺韻》等。
(四)建成、完善了名錄項目庫。至2015年12月底,南陵縣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41項,傳承人58名,其中省級項目4項(《南陵目連戲》《十獸燈》《大王沖佛香制作技藝》《送春》),傳承人3名;市級項目1項(《丫山藕糖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3名;縣級項目36項,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2名。2015年組織力量對41個名錄項目申報資料進行了重新整理;進一步加強了項目資料的采集、管理和數字化處理,全縣非遺資源數字化率達到了90%以上,非遺數據庫基本建成。同時,結合非遺名錄項目傳習和傳承人隊伍建設,建成“南陵目連戲”等6個傳習基地(所)以及“十獸燈”等2處展示館。
(五)創新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結合“南陵大講堂”“美好鄉村大舞臺”等活動,廣泛開展“精彩非遺文化進校園、進鄉村活動”,開展非遺校園劇、兒童劇創作活動,創作了情景劇《非遺知多少》。
(六)完成申報國家名錄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在省市縣各部門大力支持下,2015年12月完成《南陵目連戲》《十獸燈》國家級項目申報前基礎準備工作。
南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如下問題:
(一)非遺人才匱乏
人才匱乏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反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工作人員中,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工作的專業人才,特別是記譜、文字撰寫、音像資料制作人員,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一步深度挖掘帶來難度。另一方面,相當多的項目處于瀕危狀態,傳承人年事已高,有的甚至是一人一項,搶救和保護形勢嚴峻。
(二)傳承保護目光“近視”
非遺保護缺乏長遠規劃,存在“一頭熱”和“一窩蜂”的現象,普遍是縣級熱、鎮村冷;主管部門熱,保護單位冷。且“重申報輕保護”現象嚴重,申報的項目保護“五年計劃”無法完全落實。
(三)保護經費緊缺
非遺保護傳承的專項經費嚴重不足,只能滿足資料收集整理和進行低層次研討的需要,無法對一些瀕危的非遺項目進行恢復性創作。要進一步加以保護和傳承,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障。
針對南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一)加強經費投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后期保護工作所需經費投入數額將會更大。同時,足額資金的投放,也有助于緩解非遺保護中“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常開展。
(讓他)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工作量大,專業要求高,建立一支較為穩定的專門保護工作隊伍是關鍵。要加大對重點項目傳承人的培養教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激勵機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聘請傳承人授課,使傳承方式由個體走向群體,加速項目傳承人梯隊建設,改變因傳承人年事高而導致的項目搶救和保護的嚴峻形勢。
(三)創新工作機制,建立保護傳承長效機制。積極探索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雙贏結合,著力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長效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年終工作考核管理目標,建立明確的保護工作職責,采取多種激勵措施,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理論研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理論研究,通過召開研討會、創辦相關刊物、撰寫學術論、編輯、出版南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叢書,進一步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