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艾平
(吉林省機構編制電子政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8)
隨著政府提供的服務的增加,公眾對于政府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對于政府通過何種方式提供服務也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當代網絡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傳統辦公方式早已不能適應。一方面,電子政務可以使辦公人員接觸到更為先進的知識和更快速地了解到當下的社會問題,從而第一時間進行解決。另一方面,電子政務主要是在網絡上提供一站式服務,不僅節約了人民群眾的辦事時間,也提高了政府的運行效率,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經費等都比傳統政務要節約。
電子政務通過網絡平臺與群眾進行聯系,為群眾進行服務,從而有助于促進政府身份角色的轉變,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電子政務的整個工作流程更加透明,內部的各項工作各部門之間清楚明確,外部人民群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到政府各項決策和進行監督。電子政務更能夠體現顧客第一位的宗旨,同時電子政務整體更趨向于扁平化,其職能也從管控型趨于服務型。
傳統政務多是政府向群眾的單向聯系,群眾的參與度低下,對政府的各項決策了解較少。而電子政務通過公開的網絡平臺促進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雙向聯系,在線開放政府部門的相關決策、信息,為群眾提供更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服務,使群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到政府各項決策,并有效進行群眾監督的同時提高了政府的決策質量,有助于推動政府與民眾溝通對話、提高公眾參與度。由于互聯網技術的包容性,縮小了部門之間、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信息傳遞更加便捷。這種政務公開的工作方式能夠減少腐敗現象的出現,促進了廉政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差異較大,因此在電子政務的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首先,政治、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電子政務發展比政治、經濟相對落后區域整體發展得快。東部較西部地區發展的好。其次,高級別的行政部門比低級別的行政部門電子政務建設更完善。縱向上從我國各級行政部門電子政務建設的具體情況來看,省級政府部門多是專注于政策解讀、政策發布等工作;地市級政府部門電子政務發展狀況多與人民生活、生產等密切相關;而區縣級政府部門電子政務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造成我國各地區電子政務發展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網絡技術水平以及公眾的參與度不同等。
當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側重對技術水平的追求,其具體的應用水平并不高。例如,信息更新滯后、群眾溝通渠道受阻、回復信息不及時等等。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由于群眾參與度不高。另一方面是一些部門追求電子政務建設的高政績,只注重技術方面的投資而忽略其服務的本質。在電子政務建設中雙向的渠道建設不完善,使用單一,某些政府部門的網站上難以找到群眾溝通的板塊。在傳統政務中,群眾遇到問題首先會選擇去相應的主管部門解決問題,但通常一個問題解決下來要走很多個流程,群眾和政府雙方的成本都會增加。因此,如果政府網站的電子政務回應渠道建設的明晰、完善,向公眾提供最便捷的訴求表達渠道,就會提高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效率。一些政務人員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群眾意見得不到及時恢復,沒有真正了解到人民群眾的需求,從而使人們忽略了電子政務的實際應用。
發展電子政務必要條件是提高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只有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才能對電子政務的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同時,要堅持縮小貧富差距,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使得各地區的人民都能有暢通渠發表意見。最后,要對群眾進行經常性的教育,讓其明白作為社會的一份子要積極關注政府的各項決策和重大事件的相關處理,提升公民的參與感。
電子政務平臺是政府服務的重要載體,必須加強其建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和數據交換中心,及時更新網站上的信息,使群眾了解到最新的時事政治和相關政策等。電子政務平臺發展可以多元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相關APP等簡化溝通的渠道,注重整合信息和公平管理機制,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無用信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確保平臺所發布的信息的質量和權威性,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要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必須加強電子政務的整體規劃,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讓群眾獲得更多信息。國家可以適當設立專門的機構和聘請相關專家,是信息和服務能夠更為流暢的溝通和進行。
電子政務的興起為政府、群眾和企事業單位都來了巨大的便利。雖然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電子政務的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切合實際地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路徑,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和效益,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