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創新中國社會發展理論形成了“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成果,把綠色發展觀上升到指導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解決當代世界和中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為指導,把綠色發展理念內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中,才能加快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步伐。
任何一種理論的形成,都有其獨特的理論根基和時代背景。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是站在世界的潮頭、并立足當下中國日益突顯的生態危機所提出的符合國情的新的發展理念。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工業革命進行考察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極端的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并以哲學的視角審視了人與自然的的辯證關系,最終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相互統一的,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的生態發展思想。恩格斯經過研究后認為,最終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災難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人類存在凌駕于自然之上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并嚴重破壞了地球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正是基于這方面的分析,恩格斯認為人要首先明確自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充分認識到 “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吃、穿、住等生活物質資料和生產資料都來自于自然界,如果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過度,勢必會造成人與自然的發展不平衡,進而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反過來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從實踐出發,在系列經典著作中都闡述了深刻而豐富的生態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形成的理論根基。
西方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進程中,把促進經濟增長作為解決問題的開門鑰匙,通過對自然環境無限制的開采、掠奪,來換取國家的經濟增長。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的生產力快速發展,但伴隨而來的是資源支撐不住,生態系統失衡,生態問題日益嚴峻。在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倒逼下,西方國家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的極端重要性,相繼制定實施了綠色發展相關措施,產生了循環經濟理論、綠色思潮、環境倫理等西方生態文明理論。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了《21世紀議程》,為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提供了行為規范。2008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了發展綠色經濟的倡議。單純的GDP指標不再是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國 力的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該國的綠色競爭力。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是指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理論指南。為適應綠色發展的潮流趨勢,增強生態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主動選擇了綠色發展道路,從而避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先工業化后綠色化的老路,這是對西方發展理念的批判性借鑒,是對西方發展理念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
改革開放的4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40年,但是日益凸顯的生態危機映射出傳統發展觀的功利主義導致經濟增長超越生態邊界,高消耗、拼資源的粗放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一方面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行為,是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的行為,也是激化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影響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行為。另一方面,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由于過度的開發不可再生資源,比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不可再生資源的嚴重短缺,加之技術發展水平的落后,導致在開采過程中利用率低,從而使資源供需短缺的問題日益突出。隨著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綠色發展思想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必要的戰略選擇。
綠色發展觀是對現代人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生存的價值理念的深刻變革,可以說,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
綠色環境發展是指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綠色環境發展主要包括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兩個方面。環境生態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可資利用的資源資產和生產生活的有利條件。當人類的需求在環境生態的可承受范圍內時,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但是,當人類的需求超出環境生態的承載力,瘋狂向自然攫取資源、過度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時,必然導致極度惡化的生態環境,最終危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綠色經濟發展主要是指經濟活動中,既要實現經濟利益的增長又要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然而“人類的需求和行為與自然進化和發育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尺度上的差異。這是造成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矛盾或不匹配的重要機制,也是人天不和諧的主要原因。”2所以,一方面任何經濟活動不得損害環境和生態的健康,任何經濟行為不得以犧牲環境和生態為代價,這就要求經濟要環保。另一方面挖掘環保潛力,發揮環境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功能,從環境保護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綠中掘金”。
綠色政治發展就是借助施政理念的轉變、政績考核體系的重構推動環境生態問題的解決。綠色政治發展是一種新的政治思維模式,它不同于傳統的政治發展模式,更關注自然生態權益,試圖通過協調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來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逐漸把生態問題提高到了政治問題的高度,更加注重利用政治的力量解決生態問題,這就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綠色文化是指倡導人類與環境生態和諧共進,進而促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現象的總和,主要包括體現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等。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綠色消費意識、自然情懷等都是綠色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人類的生存發展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態提供的物質基礎,也需要良好的文化因子提供的精神支撐。綠色文化得不到傳承,不僅自然生態難以得到有效保護,而且會嚴重阻礙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和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心靈安寧平和的表征,更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識。綠色社會發展已成為21世紀的發展潮流,已經輻射到經濟社會的各個范疇和不同領域,是一種極具時代特征的歷史新階段。“十三五”期間,一是要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就是要加強生態環境的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二是要加快綠色城市建設,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習近平強調 :“要加快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為亞洲各國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3當前我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的改善,實現以綠色科技推動綠色發展的生態目標。一方面,綠色科技有利于節約利用資源能源、解決人類所面對資源、能源短缺問題。另一方面,綠色科技可以阻止生態環境惡化,通過先進的技術,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提高,資源消耗和浪費減少,廢棄物排放減少,就能夠有效地避免和治理環境污染,才可以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明確了黨中央今后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明確了新時代中國怎么發展、為誰發展的路徑選擇,同時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解決生態危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中國 21 世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戰略構想,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推向前進,并辯證的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著名論斷。習近平在科學揭示自然生態變遷決定人類文明興衰更替的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將自然生態環境看作是生產力的發展要素和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強調“保護”生產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與時俱進,并且為馬克思主義自然生產力理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可以看出,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是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一脈相承,又帶有自身較為明顯的特色的。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由此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綠色發展觀為我國經濟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方法論指導,為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提供了行動指南。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內在邏輯的統一性,二者都主張建立在資源承載力與生態環境容量約束的條件下,通過“生態化”“綠色化”的實踐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進而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協調,構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具體而言,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4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展的綠色道路,可以說他的綠色發展觀為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世界提供了解決生態危機的中國智慧和方案。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必然趨勢。自20世紀中期中國啟動現代化進程以來,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漫長而又艱辛的歷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中國加速進入了以實現工業文明為標志的現代化國家,但是傳統的、不發達的工業發展手段,逐步凸現出來,使中國較早出現了發達國家在工業化中后期才涌現的生態危機,當下生態惡化的困境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發展道路上的一道瓶頸。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們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6習近平提出的綠色發展觀,在價值觀念上反對自然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倡導樹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作為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價值訴求和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標的發展理念,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為我們擺脫“先污染后治理”“以鄰為壑”“寅吃卯糧”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開辟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領。
總之,習近平新時代綠色發展觀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生態發展思想,是東西方文化融合再創新的產物,既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又貫穿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維。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制度建設、加強法制等行動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