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實彤
(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六盤水石油分公司,貴州 六盤水 5530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針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風,把得嚴才能防微杜漸。”誠然,企業“微腐敗”看似很微小,比不上查“大老虎”聲勢浩大,但這種小腐敗卻事關員工群眾、企業的實際利益,而且涉及面廣,嚴重降低群眾的認同感和滿意度,甚至阻礙企業的改革發展。
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及時掌握國有企業基層“微腐敗”的新動向,精準發力,防止“微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必須針對發生的“微腐敗”現象進行精準分析,切實找準原因,提出對策建議,有效消除“微腐敗”存量,遏制增量。
近年來,國有企業“微腐敗”案件頻發,呈上升勢頭。產生“微腐敗”的因素形式多樣,既有個人私欲的驅動,又有金錢、權力的誘惑;既與個人素質不高、自控能力差有關,也與監督機制不健全,權利失去制約相關聯。顯然,國企已成為腐敗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查處的腐敗案件多是“微腐敗”由少到多、從小到大累積所致。
企業內部“微腐敗”看似微小和不起眼,多發生于干部員工身邊,數量多,影響大,相比較“遠在天邊”的“大老虎”,員工群眾對“近在眼前”的“小蒼蠅”更有切膚之痛的感受。“微腐敗”現象已經成為制約企業健康發展,阻礙深化改革的“畔腳石”。
國有企業基層“微腐敗”問題不斷發生,根本原因是干部員工規矩、紀律意識不強,放松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思想改造,缺乏正確的政績觀和廉潔從業自律認識,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就會產生“人有我要有,人無我要有”的消極貪欲觀,心存“拿一點不算多,也夠不成腐敗”的僥幸意識,利用職務便利,以權謀私、以公肥私,吃拿卡要或是違規“三公”消費等等,導致從業行為不守規范,不守制度紀律,謀取私利等違規違法事件屢屢發生,給企業造成負面影響和損失。如少數企業發生的涉及職務侵占、挪用公款、IC卡套現、亂開發票等違規違法問題,暴露出部分干部員工存在紀律意識淡薄,無職業操守觀,廉潔自律不嚴的行為意識。
由于制度建設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已不能滿足當前監督執規執紀的要求,讓千方百計鉆制度“漏洞”謀取私利的腐敗分子有機可乘。企業的制度機制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一是制度機制存在“盲點”,管理規定內容比較籠統,不細、不實。基層單位往往照搬照抄上級公司制度,沒有結合防范風險去細化規章制度。二是制度制訂沒有與時俱進,未圍繞新形勢下企業改革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去完善和規范。容易被腐敗分子鉆空子,不利于廉潔從業管理。一旦發生“微腐敗”案件,處理起來無針對性的具體依據,問題發生后再修訂制度規定,造成了管理上的被動,也給個別不良員工以“效仿”的口實,助長了歪風邪氣。某些基層單位在處理個別“微腐敗”問題時,因缺乏依據支撐,只能通過召開班子會、黨委會研究拿出意見,再實施處理。整個過程顯得冗長、繁瑣,達不到及時處理教育警示員工的目的。三是針對觸犯法律的員工,企業如果想移交地方執法機構處理,又顧慮到地方介入后,經營管理的秘密就會公開,進而引發地方相關部門的關注監管,寧愿內部處理,也不愿意移交地方處理。如個別經營企業,員工用信用卡空刷POS機套現,其行為已違反國家相關法規。首先,企業想內部處理,但無對應的制度條款,處理起來較為繁瑣。其次,想移交地方處理,又擔心經營泄密,選擇間降低了案件的處理效果。四是企業目前監督體制和機制設計上不規范。沒有單獨把監督機構作為獨立機構分開設置,沒有獨立的運行機制,開展監督工作,往往需要協調其他業務部門臨時調人,再經分管領導和主要領導同意,過多程序影響了調查案件的時效性,導致案件還未調查,消息已泄漏,保密性也無從談起。工作性質上雖然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但對自身的工作評價還得由合署部門來評判業績,而不是由負責業務的上級來考評,容易欠缺客觀公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督工作的權威性。
制度機制的不完善會影響規范從業、執紀問責的準確性和嚴肅性。
教育學習,是培育廣大員工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業觀和權力觀,規范職業操守的必要手段,是防范“微腐敗”問題的基礎抓手。針對不同崗位和群體,開展不同形式的廉潔教育。一是黨員干部,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反腐倡廉等重要論述,學習《黨章》、《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黨的規定及紀律要求,持續推進“兩學一做”教育活動,強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責任意識,通過舉辦“預防職務犯罪”講座、召開警示教育大會、法制教育會和組織參觀革命教育基地等方式,增強“四種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樹立“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自律意識。二是把廉潔教育作為基層員工教育的必修課,圍繞法律法規和思想道德教育常態化開展。通過各類廉潔教育文化活動,把講廉、做廉意識灌輸于員工大腦,讓員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講規矩、守紀律的責任心,增強廉潔從業意識。三是把“微腐敗”專項治理工作要求納入黨員干部和員工的廉潔教育學習內容,開展學習討論,加深遵規是本份,違規必追責的履職認識。對那些可以做,那些不能做清楚劃線,明確不能碰觸的“底線、紅線”。四是強化誡勉談話作用,抓好事前預防。對苗頭性的腐敗因素,紀委、監委提早打好“招呼”,通過誡勉談話,及早提醒,從源頭上預防遏止腐敗。五是通報查處的典型案件,通過警示大會曝光案件內容,深刻剖析成因,當事人公開檢查等方式,以案說紀、以案明法,達到“查處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形成預防為主,有腐必糾的高壓態勢,營造人人干凈做事的廉潔氛圍。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有企業圍繞監督執紀,企業規章制度和風險防控開展工作,保障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于2017年底構建了監督機制,相繼成立了監督委員會,履行預防、監督、調查、處置和督促整改等職責,構建了權威高效的長效機制,形成集中統一的“大監督”格局。
在國有企業構建“大監督”格局下,在黨委、紀委的支持下,各企業成立了由紀委書記掛帥,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任成員的監督委員會,對國務院國資委下發的《中央企業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精神作了深入貫徹,啟動了相應的監督機制。一是在企業內部推行以紀律、監察、巡視和派駐等多管齊下的監督方式,從不同的領域、環節開展監督,提升了監督質效。二是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整合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監事會、物流、零售和干部人事等綜合資源,優化信息共享、職能互補功能,形成監督合力,確保監督到位。三是把監委的監督執規與紀委的監督執紀融合推進,結合經營管理實際,細化監督工作的措施辦法,確保監督工作有序啟動,突出實效。四是將監督組織機構設置納入企業管理體制,做到謀劃企業和規范運作共同推進。
建立一套融合經營管理,適應性、可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即是管理的依據,也是監督的標準。一是在監督委員會的統籌主導下,在現有的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與現代企業管理相適應的監督制度,細化各個部門、各基層單位規范從業的監督標準和考評要求,完善各個環節的管理規定,避免出現監督人員工作推動不及時、落實不到位的“盲區”。讓管理層和員工在履職的同時,又能對其他工作環節實施監督,達成權力的相互監督和制約。二是通過制定《監督工作檢查發現問題線索管理辦法》和《“微腐敗”線索問責追究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規定,確保實施有措施、處理有依據。三是建立案件線索管理臺賬,嚴格規范線索管理。
一是緊盯“微腐敗”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把監督工作貫穿于防范、查處經營管理過程中違規作業、以權謀私、有章不循等亂作為問題,通過談話、詢問、查詢、調取和鑒定等12項調查措施,抓好“微腐敗”專項治理工作,優化權力運行。二是經常性組織各個部門、基層單位開展自查自糾。三是結合工作特點和職責權限,認真梳理排查廉潔風險點,評估風險等級,建立廉潔風險治理清單,采取針對性防控措施,加強風險防控。
一是強化系統內部監督檢查。企業監委制訂工作計劃,每季度對各個部門、各基層單位開展“微腐敗”專項治理工作檢查,各基層單位每月開展自查自糾,通過交叉檢查、現場問詢、查看防范風險落實情況和規范經營管理情況等多種方式,查找問題。提出整改要求;召開月度、季度專項工作會議,通報發現問題、分析成因,及時形成問題清單,制定整改措施,督促問題單位整改落實到位。二是暢通監督渠道。在推行黨務、企務和財務公開的基礎上,如公開設立“監督電話”、“監督信箱”和領導接訪等反映渠道,充分發揮現有的監督、監管機制作用,及時發現違反企業管理規定的線索,予以處理“曝光”,讓“微腐敗”沒有立足之地。三是監委定期召開各個部門、各基層單位監督工作聯席會議,相互通報問題,交流整改經驗,形成監督報告,向黨委、紀委報告,并向上級公司反饋,形成上下監督的閉環管理。四是協同地方監委加強監督,實現監督工作全覆蓋。
創新監督方式,建立網絡信息化平臺。一是對企業重要環節、關鍵領域和重要崗位人員建立在線“信息管控”系統平臺,把建章立制、人員配置、業務環節、問題預警、線索處置和業績考核納入網絡化實時管理,實行動態監督。二是對各職能部門、各基層管理實行網絡信息共享,實時上傳、下達管理信息,通報違規違紀查處情況。實現重點業務、關鍵流程的網絡在線監控。實時糾偏,達到精準化監督、執紀。
建立“微腐敗”問題考核機制,突出整治實效。一是以零容忍的態度嚴防“微腐敗”,建立健全問題發現機制,通過抓早抓小,動輒則咎,把紀律、規矩挺在前,及時消除潛在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二是經常性開展預防“微腐敗”自查自糾工作。采取系統內檢查,與其他單位相互交叉檢查,“現場突擊抽查”和“暗訪”等多種形式,通過翻閱臺賬,訪談員工、查現場管理和查視頻監控等方式,強化問題考評。三是健全落實述責述廉、考核通報制度;完善約談、函詢、誡勉談話、公開曝光機制。如中國石化企業為強化監督,切實推動“微腐敗”問題整改,要求各部門、各基層對發現的問題線索,統一填報“監督發現問題線索記錄移交情況表”,經監督委員會確認后,以“問題線索處置審批表”的形式對問題進行答復,責成相關部門嚴肅處理,讓問題無處隱藏。
對“微腐敗”問題堅持“零容忍”原則,不能放任姑息,必須嚴明紀律規矩,嚴肅追責懲處。一是采取督查與懲處相結合的辦法,對檢查過程中發現的違規違紀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并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和部門單位負責人的責任。二是建立問責機制。針對查處的“微腐敗”問題,完善建立健全履職、作風、工作問責“三位一體”機制,構建領導班子成員、各個部門(單位)負責人、直接責任人的“閉環”問責體系,提升案件的震懾效應。三是對嚴重違反經營管理,涉及開除(辭退)提供調查處理意見反饋給人事部門,匯同工會意見下發處理決定。四是堅持“一案雙查”等制度,追究違規人員的同時,不放過管理者,涉及黨員違紀的將追究黨紀責任,與工作業績掛鉤,實行“一票否決”,讓失責必究成為常態。
當前,國有企業應積極發揮“大監督”機制作用,嚴謹推動“兩個責任”落實,圍繞新形勢下改革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結合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構建預防“微腐敗”治理長效機制,強化監督監察,著力打造“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廉潔從業局面,為推動國有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鑄就強有力的監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