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娜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二十二小學,貴州 六盤水 553000)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經常提醒、督促和長期的指導。
傾聽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傾聽能力尚不夠完善,普遍表現出傾聽習慣差、主動傾聽能力不足的情況。有的學生沒有耐心聽,課堂中別的同學正在發言,他東張西望不聽別人的發言內容;也有部分學生善于表現自己,只想自己發言,課堂上老師一旦沒有指名其回答問題,他就沒有心思聽其他同學發言;有的孩子不會聽,不知道聽什么,課堂中表現出很認真聽的樣子,但仔細看他們,卻是目光渙散,兩眼無神;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小組合作探究時不會思考,不愿動腦,沒有心思去聽;還有的學生由于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堂過半就開始坐不住了……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有效的訓練措施,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很多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都會發現學生傾聽能力表現出的不足,學生在合作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傾聽能力有很嚴重的缺陷,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主要表現為:許多學生從來就不能耐心去聽別人說話,他們特別喜歡表現自己,別人說話是總是在干自己的事情;有的學生不等別人說完話就迫不及待地搶話;有的學生在上課時喜歡表現出認真聽講的樣子,可是對于別人發言的內容卻完全不明其意,在合作學習中不能進行有效補充、質疑;有的學生常常記錯作業。
課改以來,培養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傾聽能力,我是這么做的:
小組合作的主要方式就是交流,而讓學生學會交流的重點就是要讓發言者會說,傾聽者會聽。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首先培養小組長要進行合理的分工,有效的管理。比如,為了讓小組成員在討論交流或是展示時都能人人參與,就要讓組內成員都要有任務,擔任一個具體的合適的角色,每個小組都有組長、記錄員等,一定時間后要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其次,要讓學生懂得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是一種禮貌,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
我們經常聽家長說,孩子只聽老師的話,老師的話就是圣旨,可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當孩子在發言的時候,老師首先應帶頭傾聽,決不在孩子發言的時候,做其他事或者是心不在焉。老師應在孩子發言的過程中,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回答。對孩子的發言應給予及時適當的評價。
在課堂上,使用學校研發的口號令,及時提示學生矯正學生不良的傾聽習慣。比如在小組匯報之前,小組長只要發現有學生沒有注意傾聽,就會發出口號令:“聚焦”學生們就會一齊回答:“傾聽”;看到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懶洋洋的,小組長就會發出口號令:“坐姿”學生齊回答:“端正”。學生聽課過程中,坐姿很重要。課堂上有的學生習慣于趴在桌子上聽,或用手托著腦袋聽,或手里玩著小東西聽,或背靠墻聽等等,這些姿勢雖使他們更放松,但是時間稍微一長,必然會使他們的注意力分散。因此要特別強調在課堂上學生坐姿端正,聽講時雙手疊放在桌子上,眼睛看著老師或黑板;不隨便插嘴,發言要舉手;聽別人的發言,要做出回應。這樣既能夠組織好課堂紀律,又能夠及時提示學生注意傾聽。
在教給孩子傾聽的方法后,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針對不同的目標,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強化訓練,使孩子善于傾聽。
我們老師經常要求學生要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 學生對此認識十分模糊。要求學生傾聽時,老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細化了的要求,讓學生在傾聽過程中按照傾聽的要求對傾聽的內容進行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進行討論交流。比如:我要求學生聽的時候眼睛要注視著老師或發言的人;要聽清老師或發言的人的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做到聚精會神,靜靜地聽;要認真聽完別人的話,再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見解,別人發言的時候做到不插嘴。
對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中,學生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表揚鼓勵。每一節課上,我都會根據學生的傾聽情況進行及時的評價,給予及時的表揚,進行及時的加分,以此來鼓勵學生,這樣還可以提示那些傾聽習慣不好的學生,他們聽到其他小組得到了表揚和加分,同樣不甘示弱,就會集中注意力。
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它的養成是一種很漫長的過程。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理解能力也相對較弱,要讓他們自主地學會傾聽是比較困難的。老師要求的嚴格了,他就會聽的認真一些,如果間隔長時間,不訓練或者要求松懈,很容易反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種堅持不懈,精心的培養。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傾聽自然就會在學生心中形成一種行為習慣,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傾聽習慣后,我們的課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在傾聽中思考、討論、質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