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瓊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中心小學,廣東 廣州 510925)
《6的乘法口訣》是安排2,3,4,5乘法口訣教學之后的一堂常規課。它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已經學習過的2,3,4,5乘法口訣的同時,學習6的乘法口訣,幫助學生提高基本計算能力的有效工具,本文選取二年級上冊《6的乘法口訣》的調研課為例,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材中的插圖、閱讀教材等制作任務單,巧妙利用師生互動,積極開展討論式教學,在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以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了一定的嘗試。與同行們探討教材、導學案和教師處理教材上的不足,并探索作為一線教師應如何活用教材,善用任務單,自主學習新課堂。
片段1:
師:禤老師在黑板上貼上了什么東西呢?
生:是豆莢。
師:請仔細觀察,一個豆莢上有幾顆豆子?
生:6顆。
師:請你拿出你們的任務單,填寫任務單中的信息吧。
(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養成,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師:第一個豆莢有6顆豆子,兩個豆莢又有多少顆呢?
生:12顆。
師(追問):那三條,四條,五條,六條又一共有多少顆呢?
生:三條18顆,四條24顆,五條30顆,六條36顆。
師: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生:用加法。
師:我們有沒有更為簡便的方法了,下面請你觀看我們的微課,看看能不能給你什么提示?(讓學生們帶著問題看微課,然后進行自我修正任務單上的答案,引導學生知道乘法口訣的來源,編寫6的乘法口訣)。
片段2:
師:剛才大家在豆莢的幫助下,已經知道了6的乘法口訣了,現在請小組合作。不同寫,小腦袋靠在一起討論。口答協助構建上的問題:每個乘法口訣之間相差多少?一個乘法口訣可以寫出幾條算式?6的乘法口訣有幾句?你還有什么其他的發現嗎?
師:小組討論,
生:馬上開始!
(教師巡視,看看學生們,有沒有輪流發言,在別的同學發言后有么有鼓掌表示欣賞,討論的任務單是否放在中間。培養孩子們有次序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學會欣賞別人)
師:小組討論。
生:馬上結束
師:請一個小組的同學輪流發言,好的,請這個小組的同學。
生1:我發現,每個乘法口訣之間相差6。
師:同學們,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1號同學這是有一雙善于觀察的小眼睛!現在請第二位同學接著發言。
生2:每個乘法口訣都可以寫出兩個條算式。
師:你們同意嗎?
生:不同意,6X6=36只能寫一條。
師:因為數字一樣,所以交換了還是一樣的。沒關系,禤老師相信,你這次是太緊張了,所以沒有看清楚,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棒的!
生3:6的乘法口訣有6句。
師:非常棒,你有一雙銳利的眼睛!
生4:我發現6X2=6+6=12
師:你真是太厲害了,能說出乘法與加法之間的轉換!把掌聲送給這個小組的同學吧。
(愛種子模式七字訣:靠,輪,擺,析,賞,辨,記。對于答對的同學給與肯定,沒有答對的同學給予支持鼓勵。)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關于“問題解決”的目標是“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卡紙豆莢,小組分組,搶答環節,任務單的使用,讓我們的課堂更生動,老師能更好地扮演了一個引導者的角色。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睌祵W來源于生活,最后還得還原于生活,所以例題應該是學生生活的縮影。所以在任務單的設置過程中,利用課本的例題作為個別探究任務單的設置,一步步指引,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策略,關注學生思維的異同。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協作建構的過程中,是讓學生們口頭作答,通過生生對話,構建出行建模,一步步地追問提示,凸顯本質正確建模。
在學生經歷了呈現生活情景,個別探究,協作建構。讓學生對6的乘法口訣有了深刻而且直觀的認識。同時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訓練,自主探索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從而逐步提高數學素養。
“巧用教材教”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新課程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方便而豐富的資源,省教育廳的“以信息技術推動教學改革”的愛種子教學模式,它系統有效地培養和開發了學生的智力,給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鍛煉,讓老師更好地作為一個引導者,也給師生交往、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提供了條件。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活用教材,選取有用、有趣的素材重組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更適合本班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發現,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讓數學課堂充滿真實的激情和活力,讓數學課堂更為有效、高效,讓數學教學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