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妮
(西工大啟迪中學,陜西 咸陽 712000)
傳統教育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后過渡到三維目標,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近幾年,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這是教育教學理念逐步科學化的明證。時代在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會不同,隨之要有適合社會新形勢的教育目標也應與之配套。當前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課堂改革的重中之重。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我國教育從聚焦基本技能和知識到聚焦人的核心素養的提升,從聚焦表面自主到強調深度自主,從聚焦“教會”到聚焦“會學”,這個過程中,更強調的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古代經典文學占據重要地位,“經典文學是經過歷史考驗的、能夠引發讀者思考和創造的”“具有權威性、研究價值以及美學價值”的文學作品[1],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古代經典文本中所體現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這些古代經典文本的同時,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圣賢們的思想哲理,有助于培養學生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在中國古代經典學習中,常規教學更多強調的是誦讀,從孔子的“誦書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書,與古人謀”到《呂氏春秋 博志》中的“蓋聞孔丘、墨翟,晝日諷誦習業。”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代經典學習中重誦讀的傳統。誦讀是學生與古人對話、與經典對話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一直倡導的有效學習方法。但是對于古代經典的學習如果僅停留在誦讀的基礎上,可能更多時候會將學習活動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難以深入理解古代經典中所蘊含的內涵和情韻。這就需要另外一些學習方式的配合了。這里我談一下核心素養下古代經典學習中的一個重要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
語文核心素養明確中提出:“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的建構過程中得以實現的。”而學生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應該是建立在主動探究的基礎上的。“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因此,在古代經典學習中,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是必要的,它能使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言語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
以《陳情表》這篇經典古文為例。課前,學生通過預習,解決文言字詞問題,對內容有一定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布置探究任務,首先以小組為單位提煉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篩選后確定2--3個探究話題。其次,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探究話題、課后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形成觀點,最后,在課堂上交流表達。學生在以充分肯定李密至純至真的“孝情”的同時,拓開思路,從文學和歷史的角度提出:1、李密辭不就職的原因只是因“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所以自己“區區不能廢遠”嗎?2、晉武帝真的只是因為李密的一片拳拳孝心而答應他“愿乞終養”的陳請嗎?
傳統教學中更多從“孝道”出發,可能編者的意圖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孝道”精神。這無可厚非。但是僅僅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孝道”上,怕是不妥,我們引導學生看待事物的角度應該是多方面的,這也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以及形成全面看問題的科學態度。這是語文應該肩負的使命。學生經過多方查閱資料,在課堂上積極表達交流,將自己的看法和搜集的資料用語言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這兩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這個探究的過程才是重點,因為這些結論和觀點不是老師講授的,是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建構而形成的。
再如對《項羽之死》這篇文本的學習。學生初讀更多停留在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他出身名門,膽識過人,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他失敗了。所以,我們應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甚至更多的古籍資料和現在研究論文等材料中尋找、解讀項羽失敗的原因,真正如項羽所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嗎?值得思索。學生可就此問題廣泛查閱,深入探究,得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形成文字結果。
中學生在日常閱讀中對古代經典的閱讀不深,因而對其了解很有局限。除了從文本總提煉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之外,還可以從指導學生課前從古代典籍當中,查閱背景資料,一來,能讓學生認識到作者的原始面目;二來,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另外,作家的某些作品中往往包含有涉及其生平經歷、思想性格的重要信息。學生讀這樣的作品,猶如同作者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常常會有和作者走得很近、甚至走進對方心靈深處的感覺。這種感情上相通的感覺會促使學生更主動地閱讀作家的作品。如學習屈原的《離騷》、《湘夫人》等作品,要在充分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性格、心態、所處時代等,追本溯源,深入解讀。除此之外,還需引導學生在學習古代經典的時候有關照古今的態度和品質,用現代視野重新解讀經典,審視和理解其內在價值,并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理運用。如學習孔子的儒家經典著作,要從中剔除不符合現代社會理念的糟粕思想。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積淀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成果,那些經典之籍記載了先民們深邃的思想、豐富的情感,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明中寶貴的財富。而“中國古代的經典文本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3],我們要指導學生對古代經典文章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肩負起一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在探究中學會用審視的目光去重新解讀,學會關照古今,主動、積極投入到古代經典的學習探索之中,發現其經久不衰的魅力和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