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美芳
(江西省廬山市第三中學,江西 廬山 332800)
中國占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同整個歐洲面積相同,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根據2018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已有14億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3。這些都是通過學習初中地理所了解到的中國,但只有親身體驗,才會有更深刻的感悟,對這些知識也能更深刻的理解。
中國的地形復雜多樣,包括了高原、平原、平地、丘陵、盆地5種。書本上的介紹大多具有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不僅乏味,而且困難。老師的教學可以充分結合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學生學習起來不僅印象深刻,而且也能在學習中領略到中國的大好山河。
比如學習“平原”,除了海拔不高之外,還有分布在江河兩岸和臨海地區。告訴學生僅有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可以在多媒體播放一些平原的風景圖,并且告訴大家中國最大的平原并不在江河兩岸,而是東北平原。由此學生一想起“平原”的知識點,便能回憶起圖片的情況,和其他關于平原的知識點。在比如說“盆地”,中國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按照以往的經驗,學生往往會對四川是個盆地感到驚訝,因為四川看起來就像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去親身體驗一下,只有親身經歷過,就會明白四川的邊界便是陡峭的山壁。這時候學生會更深刻的明白,原來四川真的是個盆地。
把知識點轉化為其他方式的記憶,學習地理會更有趣味。感悟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視覺、嗅覺、觸覺、聽覺,也可以是其他多種多樣的體驗。
初中地理有些知識點過于專業化,一些專業名詞的理解,往往要通過通俗易懂的詞語,再加上日常生活的感悟,才會變得不那么難理解。
拿中國的“氣候”舉例,老師如果直接告訴學生:“中國屬于季風性氣候區。”很多學生對“季風性氣候”不是很理解,這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語,靠死記硬背顯然不行。老師可以先從“氣候”開始解釋,“大家都知道天氣吧,天氣也就是平時大家看到的陰天晴天雨天、溫度的變化,那氣候就是把一年甚至更久的天氣歸納總結在一起,就是氣候”,接著解釋“季風性氣候”,可以告訴學生,季風性只是一種分類,其特點是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夏天和冬天溫度差別很大,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學生才會知道“中國屬于季風性氣候區”的意思。
很多時候,地理知識藏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沒有發現,并不會去想其中更加深層次的含義,老師把生活這層面紗揭開,浮現許許多多的地理知識,學生才會恍然大悟:學習地理就是在感悟生活。
地圖是地理的教學工具,也是地理這門科目的“第二種語言”。地圖與地理,便是骨與肉的關系,看得懂地圖,就說明學得好地理。地圖上蘊含的地理知識,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才會有更出色的效果。
談起地圖,老師提問學生“中國的地圖有什么特點呢?”。“中國在地圖上的領土面積呈現出公雞的形狀”,學生們大多會想到這點,也只能想到這些,其實遠遠不夠。地圖上不僅僅是顯示面積的功能,還包括經緯線、地形、位置等等。地圖是地理知識的綜合,教會學生看懂地圖,在一定方面也就是教給學生相關的地理知識。學生在看地圖時,不能將名稱與位置準確匹配,老師可以把“山脈”和“地形”一起告訴學生,幫助學生找到準確的位置,有利于記憶。如“太行山脈”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分界,只要清楚“太行山脈”的走勢,便能找到“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又如“秦嶺—淮河”能在地圖中能找出并不簡單,但是只要知道“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這一特點,便可知道其大致在地圖上的位置。地理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在地圖上得以表現。老師能夠根據其特色總結歸納,學生也能更加形象、輕松的學習地理。
知識點在地圖上的表現,往往要靠一些特殊性的標志。“公雞”便是中國領土的標志,“太行山脈”是華北平原和黃圖高原的標志,“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中國的特色地形有很多,其中在地圖上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很多時候只要明白其中特殊的對應關系,能在地圖上與之對應,顯得不是那么的困難,只要找對了特點。
總之,學習地理需要結合實際感受與經歷,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所感悟,也可以是游歷中的理解。學習中國有關的地理知識,比較建議學生去中國的每個角落看看,無論是家附近,還是各種風景名勝,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發現,中國就在我們腳下,地理存在于身邊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