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均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404500)
要想全面提升高中數學整體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上要不斷進行更新。教師要善于趣味化課堂教學,引入更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對于課堂的有效參與。同時,教師要發揮各種教學輔助工具的效果,并且要透過對于學生的教學主體性的凸顯培養與深化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些都是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應當具備的基本特點。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豐富學生的成長與收獲。
學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教師要善待每一名學生,做他們關懷體貼、博學多才的朋友,做他們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親其師而信其道,平等、尊重、傾聽、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學生,這是為師的底線和基本原則,而高素質、時代感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正逐漸成為學生欣賞崇拜的對象。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教師從“講師”變為“導師”,課堂中新型的師生關系正逐步形成。
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教師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
首先,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習的意識,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的最新標準,熟悉最新的教學要求和教學重點,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教師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中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思維性非常強的學科,這就要求老師必須采用更加系統、全面的教學方法,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數學的邏輯性很強,公式、概念及定理是數學知識的基本元素,這幾個部分相互協調、相互轉換。在這種情況下,數學教師應該重新整理各種知識結構、技巧,完善高中教學的重點內容整合;在知識結構整理方面,要把橫向和縱向知識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教學內容的系統化和邏輯化。例如,在講授配方法的過程中,要告訴學生此方法不僅能夠解決二次函數的求極值問題,還可以解決因式分解和韋達定理證明問題,這樣就能夠達到教學內容系統化,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新課程改革強調高中數學教學中應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為了達成這一改革要求,廣大數學教師紛紛在自己的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課件華而不實,缺乏重點,切入時機不對,滿堂灌等,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呢?
實用性是課件的生命,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能一味地追求畫面效果和豐富性,而且不是所有內容都必須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許多一目了然的內容,或通過傳統媒體和其它教育媒體也能達到相同效果的內容,就沒必要費時、費力地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所以,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課件教學的實際需要,選題必須精心、準確,體現實用性。
多媒體課件是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而設計的,不是簡單的“課本拷貝”,沒有必要面面俱到。設計時應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擴充課本之外的知識。
雖然多媒體教學比傳統教學手段具有更多的優勢,但它不是萬能的,若使用不當或過多,把數學課堂完全變成多媒體課件展示課,就會帶來過猶不及的后果。因此,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要從實際出發,選準時機,恰當切入,將其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取長補短,以發揮最大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被我們說了很多遍,我們也很多次地努力做到在正式授課之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大部分的任課教師都只注重課堂活動的多樣性,忽視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氛圍的感受,很多內容沒有被體現出來,課堂只是流于形式。數學這門學科是由一個個環環相扣的體系組成,每一個環節都非常的重要。高中數學正是學生由低階數學向高階數學逐步過渡的階段,因此更要注重學生每一個環節的學習。如果任課教師只是在課堂中流于形式,而忽視學生的具體感受,那么學生很有可能會錯過這一個環節的認真學習,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造成影響。
因此,我建議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數學特有的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舉個例子來說,立體幾何的學習對很多沒有接觸過實際物體、缺乏想象思維的學生來說很困難,那么任課教師就可以從生活中尋找一些相關物體,以圖片的形式在課堂中展出,讓學生通過觀察將這個物體用立體幾何的形式畫出,并設計一些問題加以計算。學生在做題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時任課教師就可以通過解答這些問題來向學生傳授這節課需要講解的內容。這一類的方式還有很多,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結合數學本身的特點為學生打開一扇興趣的大門。
總之,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去探索和思考,只有不斷地探索、思考、反思才能夠促進我們的專業發展,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