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彭昭
(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隨著科技的不斷變革,攝影已經由傳統走向現代,從膠卷到內存卡,從暗房到PHOTOSHOP,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后期制作都緊密和科技的發展密切掛鉤,正是由于科技給攝影帶來的這一變化,才使得攝影開始從以少部分人走向大眾,從奢侈走向通俗,近些年來,越來越多優秀的數字化攝影作品從年輕一代的手中脫穎而出,數字化的變革為攝影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翅膀,而高校的攝影專業也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加強數字化技術在攝影專業各個方向中的運用于貫穿,將之與攝影技術的結合,提高學生們的專業技能和現代化技術,成為能與時代接軌的新一代人才。除此之外,為了適應未來人才的基本標準,還需要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和加強,現代社會需要全面型人才,所以,必須從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將學生一專多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
要想實現以上目的,就需要在日常的攝影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設計,明確教學目的,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各項專業技能,培養動手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現代化設備的運用能力、數字化圖像工具的應用能力、獨特高尚的審美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并將這些目標充分整合進人才培養方案里,充分深入攝影教學的有效性,強化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們畢業后可以快速與社會接軌,并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攝影創作。
攝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設計。在高校攝影專業的教育改革中,應該重點對學生們在藝術與設計的基礎知識進行培養。這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美學修養,提高審美情趣。
攝影是一門對技術要求很高的藝術,一幅照片要有清晰的影像、準確的曝光、良好的色彩還原。掌握這種技能與否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有攝影師素質的基本要求。但是技術至上論也有不科學的一面,它過分地強調了技術對攝影創作的意義,忽視了創造性。然而,一幅藝術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準確的曝光、良好的沖洗、清晰的影像這三個方面,它應該是攝影者對于生活的一種靈魂的吶喊,應該充分地表現攝影者的人生觀、世界觀,應該是拍攝者對人生對世界內心看法的載體,而非一種單純的復制,不能單純的強調技術。
同時,攝影作為一門藝術,在藝術創造上應該有較高的意識,有較高的美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有強烈的創作欲望,力求創新,突破視覺 規律,創作出有攝影者特定的風格的作品。如果不能,那么攝影者往往會變得很匠氣,只知道模仿復制,那就無法將攝影提高到藝術的層面上。但是藝術至上論也有其不可忽視的缺點,它太強調自我意識,往往會忽視攝影中的科學規律,忽視基本功的訓練,往往造成攝影者眼高手低,不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創作目的。
所以,在攝影專業的教育改革中,首先應該讓學生們掌握攝影的基本技術,只有全面掌握了這些技術,才能讓學生在日后的學習創作中有良好的表現。然后,應該加強學生們美學意識的培養,在學習基本技術的同時,還應加深自身的藝術修養,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也相應提高意識水平。只有將技術與藝術共同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生命里與創造力的攝影師,才能不斷將攝影術繼承并發展。
除此之外,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將之與美學相融合,并合理運用專業技能,捕捉生活中的瞬間,從而拍攝出一張有價值的攝影作品。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攝影專業的教育改革應該重視課堂教學的效益,優化現階段的教學設計可以讓課堂教學更流暢更高效的進行,更有利于體現“學生為本”的理念。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而攝影專業在此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通過與攝影有關的戶外實踐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第二,注意攝影的基本觀念,整合攝影知識。攝影專業有著不同于其它專業的獨特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應該培養學生對這應觀念的理解和消化,具有概況性、穩定性和層次性的進行攝影創作,而不是隨隨便便的按下快門,隨著時間的推移,攝影觀念一旦形成,就能穩定的存在在學生的頭腦中,也許具體的知識忘記了,但觀念卻越來越清晰。
第三,鼓勵學生課堂中的個性化發揮。學校教育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個性化,無視人的個性存在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學校教育模式下無論是老師、學生、教學內容或課程、教育裝備和教學管理等都是標準化的、劃一性的。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嚴重制約人創造性和自我個性化的發展,把人都教育成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個性化發揮是創造力的源泉,是創新的起點。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給學生發揮自身個性化發揮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獨特的構圖、特殊的用光、個性的視角等等都應該在課堂設計中給予學生施展的空間,而非標準化的要求和照本宣科式的講述。
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特別是職業學校的教育中,教師開展的教研活動較少,在教學方法上存在“滿堂灌”的現象,學生被動學習而非主動涉獵各種知識,然而,攝影是一門偏技術的學科,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攝影及藝術與設計方面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充分的攝影實戰技巧,這就需要攝影專業的教育改革不僅要重視理論,還要重視實踐,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令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真正轉化為技能運用于實踐,從而拍攝出高質量的照片。
在此,本人比較推崇“任務型教學法”。
所謂“任務型教學法”指的是教師集中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傳授完畢之后,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任務,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或讓學生建立小組進行討論,或讓學生外出拍攝,教師在其中輔助指導,讓學生在自己的不斷實踐探索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都會得到鍛煉,不但能在互幫互助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養成良好的人格,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和消化所學的知識,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在這里,老師只是學生的指導者,真正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里,將課堂還給學生。
高校攝影專業的教學改革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不但培養攝影方向的專業型人才,而且培養一專多能的現代人才,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要同步進行提高,才能適應日后日益嚴峻的就業需求。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學生正確的意識和良好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