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瑤1 劉霞2 劉瑜3
(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溝通能力屬于教師專業能力中的隱性能力,溝通能力很難進行展示、考核與評價,但是卻能夠通過比較來判斷溝通能力的強弱。教師工作過程中的所有行為都是在溝通,例如思想教育、教學、安排任務等都屬于溝通行為。如果缺乏有效的溝通,教育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教師如果在課堂上缺乏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與行為習慣,則其不應當稱之為合格的教師。如果教師自身只具有教學能力,卻沒有溝通能力,則一般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教師只有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才能夠為未來的創造性教學打下基礎。教師與家長、學生及同事之間的有效溝通,能夠妥善構建師生關系,促進與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對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教學問題的解決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幫助職業院校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
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普遍在地位、閱歷以及年齡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此類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師生之間在問題處理的角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當前很多職業院校教師認為,師生間的溝通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嚴格遵循自己的理念進行學習,并未充分考慮可能對學生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影響,所以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的主觀意識較強,導致師生之間的溝通不對等,使得溝通逐漸演變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自身意識的途徑,失去了溝通應有的意義。
當前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溝通就是簡單交流,溝通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戒掉不良習慣,如此使得教師過度看重溝通的效果,從而忽略了溝通的過程,這也是導致當前職業院校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過程形式化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不同的學生的心理特征不同,教師在開展溝通之前未能對每一位學生予以充分了解,所以導致教師的溝通并未能夠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導致溝通過程缺乏足夠的針對性。
現階段下溝通缺乏足夠的導向性也是溝通所存在的問題之一,尤其是有的教師本身不懂得如何使用適當的動作和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其所使用的溝通方式和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導致溝通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個別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出現語言偏激的情況,盡管對于教師而言屬于無心之舉,但其也會使得溝通轉變為訓斥和打擊學生的工具,這也是導致學生畏懼、抵觸溝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進行溝通之前,教師需要先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深入觀察分析不同學生在性格、心理等多方面所存在的個體差異,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溝通措施。例如針對部分內向、自卑的學生,教師在溝通之前需要先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性格特點、學習特點以及人際關系。由于部分學生因為自身家庭經濟方面的問題,同時其自身存在較強的自尊心,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會導致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同時抗拒社交。對此,教師應當將溝通的重點集中在消除學生心里顧慮方面,可以通過舉例子、表揚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優勢之處,并引導其向歷史著名人物學習,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性格和觀點,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由于職業院校學生自身普遍存在基礎較差、學習習慣較差、學習態度不正確等方面問題,對此教師在溝通過程中很可能會表現出“恨鐵不成鋼”的主觀想法,從而導致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出現不對的情況。同時因為學生與教師之間在地位、身份、學識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所以導致很多學生對于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存在畏懼心理,甚至錯誤地認為與教師之間的談話等于被批評。對此,教師需要合理調整溝通過程中的情緒和語氣,甚至溝通環境和氛圍。如果教師是就學習問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則需要先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客觀評價,并且將學生當前的成績與過去的成績進行對比,然后判斷學生是退步還是進步,如果是出現退步情況,則讓學生自主分析退步的原因,并進行反思。此外溝通過程中,教師想要進行對等交流,還需要合理控制自身的交流用詞,在有效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盡可能避免出現粗魯、偏激的言詞。溝通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盡可能使用建議、聊天的語氣來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盡可能避免師生之間出現代溝情況,有效提升溝通效果。
由于職業院校學生的身心及價值觀都尚未成熟,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要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溝通,選擇合適的溝通交流方式,通過應用有效的教學措施切實提高師生間的溝通效果,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