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發萬
(貴州省安龍縣普坪鎮中學,貴州 安龍 552400)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其實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處于叛逆期,對他們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此習慣的養成并不是朝夕能夠完成的,必須要基于所教班級留守生的實情,設計合理的教學計劃,按照計劃有序的推進,這樣才能夠逐漸達成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目的,真正為學生將來的全面性發展奠定扎實基礎。本文結合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實際情況,對其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進行探索。
留守學生相較于父母在身邊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監護人通常都是祖輩人,沒有那么多的精力,也不懂得多種教育方式,所以他們的行為習慣一般不太好,如果行為習慣教育在學校也不被重視,那么勢必會為留守生的學習及發展帶來較大的阻礙。所以農村初中留守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開展是極為必要的。
加強對初中留守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視度,也具有以下幾點意義:第一,有助于學生的全面性發展。傳統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過程中,老師總認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就是對學生衛生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其實不然,它所包含的內涵極為豐富,如個人衛生、感恩意識、愛護環境、參與集體活動等,所以,老師加強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教育,就等于為學生的全面性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第二,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不斷提升。學生到學校中學習,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掌握豐富的文化,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之后,將來才能夠有更好發展的機會。而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能夠讓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然會意識到學習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第三,構建良好的班風校風。農村初中留守生數量眾多,加強對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等于降低了校園中的動亂因素,自然能夠構建良好的班風校風,有助于全校師生的共同發展。
對留守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離不開規范的訓練,這就需要老師在教育教學之中,想方設法的對學生進行督導性的訓練。具體而言,想要確保規范訓練的順利實施,就需要征求全班學生的意見,和他們一起來制定出有效的行為習慣內容,通過全班師生的激烈討論,最終確定下了以下這些內容:①講究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洗衣物,勤洗手等;②不丟三落四:上學放學前都要整理書包,確保不落下任何學習用品;③尊師敬長:尊重家里的長輩,尊重老師,并要禮貌待人,和同學友好相處;④愛護環境:校園中的垃圾,看到之后要將之放于垃圾桶中,不破壞校園中的一草一木;⑤學會感恩:在生活中要報以感恩的意識,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社會等;⑥遵守規章制度:針對班級及學校制定的每項規章制度,都要積極的執行;⑦注意文明:在公共場合不要隨意的大聲喧嘩......之后針對學生的實際執行情況,老師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與監督,為留守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逐漸養成奠基。
老師是和留守生接觸最多的人,自然老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留守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要先做到,這樣才能夠將自身的以身作則及榜樣作用發揮出來。比如:想要讓學生成為一個不怕困難、敢于創新、有責任心的人,那么老師就需要先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同時,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行為品質,需要對之進行分解,采取遞進式的教育培養手段,相信這樣必會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比如針對“不怕困難”這一品質,老師可以將自己具備這方面品質的行為,以微視頻的方式進行錄制,并在網絡中搜集與之相關的短視頻,都上傳于班級網絡平臺中,要求學生觀看,以此來更好的將以身作則的作用發揮出來。之后,針對此方面的教育,老師需要加強對全班學生的關注,發現這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老師要采取個別談心的方式,以此來更好的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與引導。當然,此談心時必須要把握好觸動分寸,用富于哲理性的內容激勵他們,以此來不斷提高實際教育效果。
對初中留守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明確留守生所具有的心理敏感及脆弱等特點,必須要充分的尊重與信任他們,尤其是在教學過程或日常活動之中,老師都要多給他們預留表現自我的機會,以此來更好的提升他們的學習及發展自信,這對于學生自身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對農村初中留守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絕不可忽視校園文化這方面的作用,要最大限度給學生營造育人的環境,布置教室文化,創建走廊文化,建設植物文化等。如,針對校園中的桃花,可以寫上這樣的標識牌:“你看我這么漂亮,你舍得采我嗎?如果你非要采,那我就哭給你看啦!”食堂中可以寫上這樣的標識牌:“每一粒米都經過了幾個月的生長,你舍得把它丟棄嗎?”校園的垃圾桶處,可以寫上這樣的標識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誠然,相信在這樣的校園文化熏陶之中,留守學生會不斷得到感悟與體驗,既能夠進一步強化對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效果,又能夠將之育人作用更好的發揮出來。
綜上所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與養成絕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單靠老師一方面力量就可以的,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學生、社會幾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成功培養留守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他們將來更好的學習及發展奠定扎實基礎,也為社會更為和諧的發展進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