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生柱
(青海省大通縣中心幼兒園,青海 西寧 810100)
民間游戲內容淺顯易懂,容易被幼兒理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而且不受時間、地點、人數、材料的限制,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能鼓勵幼兒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如:踢毽子、抬轎子、踢腳板、翻油餅等游戲只要孩子們想玩,不管人數多少、空間多大都能即刻進行,而且民間游戲的材料大多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東西。如:小棍子、沙包、橡皮筋、筷子、棉線繩等,有時只用自身的手腳,就可以玩跳圈、踢腳板等游戲,而且幼兒完全可自由支配游戲時間,根據游戲興趣,時間可長可短,只要幾個孩子湊在一起就可以玩游戲,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民間游戲是民間娛樂中常見的、最簡易、最普通的趣味性的活動,再配上朗朗上口節奏鮮明風趣幽默的民謠,是孩子們很容易操作的游戲活動,之所以代代流傳就是因為它有很強的娛樂性、趣味性。如:孩子們百玩不厭的游戲《城門城門幾丈高》、《荷花荷花幾月開》等游戲,孩子們操作起來容易便捷,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很樂意參與,是一種積極的參與性的娛樂,可以使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休息。再者,民間游戲它的品種眾多,形態復雜,但其嬉戲娛樂的主旨不變,游戲中雖然比試勝負,但更注重注意的是情感的調適,身心的愉悅。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不少的孩子,常常在家里整天被玩具、電腦電視所包圍。久而久之,他們會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會任性或性格孤僻,有的孩子經受不住挫折,遇到困難會哭鬧,甚至退縮,這時,老師可以利用民間游戲的開展,正確的引導幼兒,讓他們學習分配角色、相互商量、團結合作。如:我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密切合作好才能玩的游戲《推小車》游戲中要學習兩人互相幫助,協調前行。《馬蘭花》中多人互相協調友好相處等,原來較霸道的小朋友也能學著謙讓與同伴友好相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游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且易學、易會、易傳,既能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諸方面的發展,還能增強幼兒的群體意識。
民間游戲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貼近兒童的生活,有著自身突出的特點,這一切都為其成為幼兒園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奠定了基礎,使教育更與兒童生活狀態緊密相連,使教育更加親切,更加富有實效。在我國,不同地區都有著自己不同的幼兒民間游戲,并且在游戲的過程中所配的多是當地的方言,這就使得民間游戲具有相當明顯的地方特色。如我們青海的民間游戲《故事當當》中的兒歌:“故事故事當當,貓兒跳者缸上。缸拔倒,水倒掉,貓兒的溝子兩條條。兔兒姐姐烙饃饃,烙哈了八十八半個,你半個,我半個,給擋羊娃留哈少半個。”這首民謠如果用普通話說出來則完全凸顯不出它所蘊含的幽默風趣,用青海方言讀出來則朗朗上口,節奏鮮明,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用地方方言來表現,更具游戲性,更凸顯地方鄉土文化的內核以及兒童的內心世界,使兒童樂在其中。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這既是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理念,生活化,游戲化再次成為幼兒園課程關注的熱點。而幼兒正處于感知世界的階段,有趣、健康的民間游戲可以給予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認知與體驗,增長他們的見識,在輕松活潑的音樂活動氛圍中把民間游戲與幼兒園音樂活動有機地整合。如:我在組織幼兒進行民間游戲時,把說民謠改成唱民謠,就是把游戲的民謠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而且一種民謠可改唱成多種旋律。我在組織幼兒玩民間游戲《翻油餅》時,引導幼兒把此民謠用《家鄉美景夸不完》、《愛護小樹苗》、《小鬧鐘》等歌曲的形式唱出來,孩子們游戲的興趣空前高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在本課題研究中的大膽創新,民謠翻唱的這一表現形式備受幼兒的青睞,給民間游戲的開發利用注入了無窮的活力。
總之,民間游戲猶如一顆顆散落在塵世間的明珠,默默地經歷著歲月的滄桑。我們收集開發民間游戲,對民間游戲改編創新,挖掘其教育價值,就像拂去“明珠”身上的塵土,將它們串在一起,使其重新放射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