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河北省威縣水務局抗旱服務站,河北 威縣 054700)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極為短缺的國家。因各地區處于不同的水文帶并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在時間、空間分布上極不平衡,水資源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和工農業用水結構不相適應。隨著我國環保形勢日益嚴竣,目前水污染嚴重以及水質型缺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水資源緊張已經成為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在我國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研究農田水利節水技術,促進農田水利節水建設,為節約水資源,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節水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的核心。節水灌溉是用盡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農產品的一種農業高效用水的灌溉模式,是一項革命性的措施。農業用水在我國是排第一位的,而農業用水量的90%用于農作物灌溉,由于目前灌溉設施建設標準低,更新維護不足,導致部分設施老化失修嚴重,用水管理粗放,造成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輸水過程中因滲漏而損失,再加上田間灌溉方式和技術落后,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僅為40%左右,60%以上的水資源付之東流。因此發展節水灌溉在農業發展中是極為重要的,不僅可促進發展優質、高效、高產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還可促進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能有效地減少水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不合理使用。
節水灌溉是為農業建設服務的,因此,它只能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另一方面,節水灌溉的發展本身是有階段性的,國家、地方、農民的投人能力和灌區的管理水平均有階段性。無論是工程措施,還是非工程措施,都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都要處理好先進性與實用性以及速度與效率的關系,并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發展節水灌溉。首先要有科學的態度。否則,不可能體現科學性。應該避免唯節水論、唯工程論,更應避免搞運動、走形式。我國的灌溉排水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我國的節水灌溉也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并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這些經驗正是因地制宜的產物。在農業節水灌溉中,不僅不應照搬國外經驗,南方灌區與北方灌區、山丘區灌區與平原區灌區、自流灌區與提水灌區、水稻為主的灌區與旱作物為主的灌區,其節水策略、節水技術措施的運用均應有區別。在大型灌區內部,灌區上、下游的節水策略也不盡相同。
灌區本身的生命力不僅取決于灌溉管理部門的經濟效益.也取決于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灌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在節水灌溉中,水土資源的配置、節水技術的采用均應充分考慮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噴灌技術是使用噴頭將水細小化的灌溉技術,常用的噴灌系統分為可移動式、半移動式、固定式樣三種。可移動式的噴射管件和所有連接設備可以直接移動,半移動式只有噴射系統是可以移動的,給水管線是預埋式,固定式的采取整體式水利系統,并且密封性好,它的整體部件是不能移動的。噴灌的原理的使用水泵制造水壓差,在通過外接管線進行給水輸送。當水被輸送到農田里后在通過噴頭將水流變成細小的水珠,均勻的進行噴射灌溉。這種技術在節水效率和灌溉面積等方面十分優秀,該項技術需要完整的給水,汲水,供水管線給與支持。
在我國70%的農田采取傳統的渠道灌溉,但是渠道的多為泥土渠道,這就使水量在灌溉出現嚴重的滲水情況。據調查土質水渠的滲水率最大能夠達到50%,加強水渠的防滲技術成為渠道灌溉的研究重點,新型的渠道灌溉技術將水泥、三合土、瀝青防水材料利用到渠道建設中,這些材料的使用都針對渠道的抗滲性上進行改進,這些材料的應用不僅提高供水率還極大程度的降低水的損失量。
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灌溉時,浪費水資源最多的一個環節就是輸水。因此,要想根本解決農業用水匱乏問題,就要在農業輸水環節采取有效節水措施,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我國傳統的農業輸水是采取挖土成渠的方法將水輸送到農田進行灌溉。這種方法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使得一部分水在運送過程中蒸發掉,造成水資源的浪費。針對此類問題的發生,可以將輸水渠道建成防滲渠道,這樣就能有效減少水分的流失,將水資源利用發揮到極致。另外,還可以采取管道輸水的方法,這樣一來就能避免水分在空氣中蒸發掉,并且保證了農業用水的質量,為保證糧食質量奠定基礎。
總之,隨著人類生產活動日益頻繁,水資源緊缺問題愈加嚴重。我國水資源儲量較多,但和龐大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相比還具有很大差距。加強水資源的節約利用,是各行各業日常工作中必須貫徹的理念。農業作為用水大戶,更要堅定不移地走集約、節約用水的道路。要科學規劃設計農田基礎設施,落實節水措施,積極推動節水灌溉的節約利用,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減輕水資源緊張壓力,為我國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