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欣1 劉偉2 單焱1 唐江湖1 劉洋1
(1.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102;2.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66)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高技術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競爭愈加嚴峻,企業管理模式在當前形勢下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企業管理模式決定了企業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模式的變化有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滲入,也要求企業對管理模式進行及時革新。在目前經濟形勢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研究已成為當下的熱點。本文通過綜述分析近年來企業管理模式的相關研究,從管理模式內涵、管理模式模型、發展趨勢、幾點思考四個方面對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展開論述。
關于管理模式的內涵,國內外多以具象標準提出,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錢顏文[1]等人指出模式是一類能夠在特殊環境下保持工作效率的基本方法的總稱。管理模式即一種資源有效的配置形式。而王琳[2]認為,管理模式是管理理論在組織具體應用中實現的方法,是各類資源要素有效率的配置方式嗎,其本質是管理哲學和思想在一定時期內和企業管理實踐的辯證同意。
(一)人性化管理[3]:將人的因素作為管理中的首要因素。人性化管理中,人的需求、心理、素質、能力等一系列與人有關的問題均成為企業管理者重點關注的方向。人性化管理摒棄了傳統的“以人為手段”的管理理念,圍繞如何調動人的積極主動性來開展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
(二)制度化管理[4]:企業主要通過適度約束來對企業內部進行管理,當企業出現管理問題時,企業管理者亦通過制度管理來實現問題的解決,亦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制度,通過企業制度的不斷改進完善,來實現企業的和諧穩定發展。
(三)知識型管理模式[5]:將知識作為企業長期發展的推動力,通過信息化管理基礎,把專業行業知識作為主要管理手段,促進企業穩定發展。
(四)柔性化管理模式[5]:將柔性化管理、彈性管理方法和人性化管理等模式結合,可以發揮職工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員工主觀能動性,確保企業管理者與普通職工的平等關系。
世界經濟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逐漸形成,在當前信息時代大背景下,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多種多樣,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也都發生了許多變化,現代管理模式的發展趨勢如下:
(一)“以人為本”管理模式
企業的發展,即人的發展,企業資源最缺乏的往往不是金錢、物資的缺乏,而是對高素質、強能力人才的缺乏。從員工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本”往往可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以人為本基礎下的激勵機制可以激發職工的創新性、主動性,由此獲得人才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二)網絡信息化管理
當前人類已經邁入“5G”時代,企業發展依賴于互聯網技術及新興技術手段,企業數據共享、資料收集、文件處理、市場調研、銷售經營等方方面面,均離不開互聯網技術。走在行業前列的企業需要運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通過新技術手段構建完善的企業資源架構體系,確保內部數據安全管理,不斷提高企業資源有效利用及現代化管理水平。
(三)效益化管理
企業關注的重點往往是經濟利益和效益,也往往是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前進動力。一個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需要進行成本支出的管控,只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下,才能確保企業自身效益的最大化發展。
(四)創新化管理
創新是關系民族的未來,對于企業來說,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前進動力。新時代下的企業,需要充分調動員工的創新性、創造性,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當前世界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因此,成熟的企業管理模式至關重要,通過上述對企業管理模式的分析總結,下面對企業未來管理模式的發展提出幾點思考:
(一)轉變企業管理理念。人本思想、團結協作等在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的現在越來越影響著企業的生存。企業領導者只有及時轉變管理思想、理念,設身處地的為職工著想,最大限度的為職工爭取利益,才能更大程度的發揮職工的積極性。真正形成企業發展的合力,推動企業實力不斷提升。
(二)勇擔社會責任。企業依賴社會存在,如果一個企業想要做大做強,首先要做到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同時在社會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大力開展公益活動,形成企業影響力,才能起到推動企業發展的作用。
(三)常懷憂患意識。在競爭激勵的社會中,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有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觀察市場經濟變化動態,總結變化規律,并嘗試做出分析及對策,及時有效的防范不良風險,降低負面影響力,從而逆向取得比較滿意的經濟效益,贏得市場及社會的認可。
(四)多種管理模式結合,形成企業特色管理模式。由于職工年齡跨度大、涉及市場范圍廣、惠及人群多、社會要求高等因素,企業需結合自身生產經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改善企業管理模式,在改進過程中形成適合本企業的具有企業特點的管理模式,以達到提高企業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現代企業的飛速發展,企業管理模式形成隨著市場經濟、社會形勢等的變化不斷完善的,為了形成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要求企業管理者及職工,從企業效益、社會效益、職工利益等角度出發,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