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
(沈陽市皇姑區人民法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勞動債權是一種法定優先權,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企業職工固然是勞動債權的享有者,但不應當只局限于此。勞動債權存在的目的在于保護企業職工的生存權,既受私法保護,同樣也受公法保護。
勞動債權是籠統的概念,即破產企業職工基于勞動關系而建立起來的對破產企業享有債權或請求權的總稱。從債權的性質上進行分類,可分為對企業享有的勞動債權和對企業享有的普通債權。
《企業破產法》第四十八條以詳細列舉的方式對勞動債權的范圍進行了界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債務人所欠職工工資的一般規定。企業職工工資主要由計時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等方面構成。
第二,在企業停產、歇業階段,應發職工工資及工資待遇的特殊規定。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相關規定可知:在一般情況下,企業職工工資,即勞動者付出勞動之后應得的對價或報酬。然而,企業停產、歇業期間給未付出勞動的企業職工的生活費,雖不是勞動所得,但根據上述規定發放的生活費應視為工資待遇。
第三,醫療、傷殘補助及撫恤費用。依據相關規定,該項費用涵蓋因工傷享有的醫療、傷殘補助及撫恤費用;企業職工非因工及因病死亡遺屬津貼及非因工及因病解除勞動關系的醫療補助費等諸多方面。
第四,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
第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支付給企業職工的補償金。其主要是指與企業職工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支付補償金,但在破產案件中計算經濟補償有其特別規定。
我國《企業破產法》第113條中規定,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按照勞動債權、破產人欠繳的除前項規定以外的社會保險費用和破產人所欠稅款、普通破產債權的順序進行清償。
目前,我國大部分破產企業都處于長期資不抵債的窘境下,拖欠企業職工工資現象的出現在所難免。企業破產后,破產企業職工把法院作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希望能夠通過企業破產程序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實務中,雖然法律明確規定支付破產費用之后,對勞動債權進行優先清償。但,大部分破產企業在資不抵債的窘境之下,支付完破產費用后,已無資金繼續對勞動債權進行清償。這一現象致使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問題成為擾亂社會秩序的不穩定因素,造成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擔保物權是他物權,其設定的目的在于確保債權實現,以直接取得或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一般而言,破產企業在新破產法頒布實施之前形成的勞動債權,勞動債權優先于擔保物權;但在新破產法頒布實施之后形成的勞動債權,則不能優先于擔保物權,其只能從無擔保的財產中進行清償,擔保物權不再受勞動債權的限制。
優先實現勞動債權并非亙古不變,其實現不但需要法官具備切實維護破產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素養,更需要不斷對法律法規進行制定、修改和完善。此外,加大法院對破產企業債權的追索力度更是尤為重要。審理破產案件的障礙和關鍵就是債權回收問題,加大對破產企業債權的追索力度能夠更好的兼顧勞動者和社會的各方面權益。針對債權數額較大的破產案件,適時設立債權追索小組,實現企業內部人員、破產清算人員及審判人員聯合追索的聯動體系。
通過降低破產成本、破產費用等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債權的優先受償。其中,破產清算組針對破產費用等問題應當進行詳細羅列,且須經人民法院審查批準后方可支付,以期達到保護勞動者和債權人合法權益的最終目的。
企業破產程序中,政府的扶持更加有助于勞動債權的最終實現。各級政府應當有針對性、全方面、多角度的扶持支付破產費用后無力清還勞動債權的破產企業,例如:資金扶持、政策扶持等。將政府的行政行為同法院的司法行為相結合,以確保企業破產案件有效、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