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陽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晶華學校,河北 保定 074300)
發現美、描寫美、表達美,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至關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18周歲之前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階段,18周歲以后,人格將相對穩定和成熟。而8到14周歲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對美的理解和認識又是人格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意義非常重大。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描寫美、抒發美。美是外在美和內在美、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統一,無論哪種方式的美,只要做到內心的理解和發現,都可以通過畫筆去描寫和表達。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課堂教育,更要重視課外教育。我們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戶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和體驗自然美和社會美。組織學生登山,體會山的美;組織學生去戲水,體會水的美;組織學生去田間看農民伯伯種地,去工地看工人叔叔蓋樓,體會勞動的美;引導學生去找優點和長處,感悟他人身上的美,引導學生把體會和感悟到的美用畫筆描寫和表達出來,這樣的美術作品更真實、更鮮活、更生動、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傳統的課堂教育往往注重對學生進行書本知識的灌輸和講解,傳統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了太多的學者型和理論型人才,卻缺少操作能力強的高級技工。究其原因,這是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出現了偏差。美術教育亦是如此。思通造化、隨通而行是美術中“術”字的內涵。“術”乃運也、動也,包括心動、腦動、手動。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用更多的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事物的感悟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培養學生對美的理解和認知能力一樣,動手實踐能力的形成也有其重要的“黃金期”。8到14周歲同樣也是學生動手能力形成的關鍵階段。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黃金期,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沒有想象的教育是一潭死水的教育。沒有創造的教育是沒有發展的教育。想象是社會發展的翅膀,創造是民族進步的車輪。美術學科本身為學生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和創造空間。美術教育工作者更應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和釋放學生的想象創造空間,用新的美術教育為學生插上想象創造的翅膀。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把行動導向教學法應用到美術教學實踐中去。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核心是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錯誤中成長。行動導向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育工作者不再是課堂的主體,而要做課堂的引導員和主持人。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內容主要包括:頭腦風暴,角色扮演,交流討論。以頭腦風暴為例,美術教育工作者組織學生去戶外寫生,學生在直接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展開聯想,挖掘自身的想象力,賦予景物以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內涵和外延。美術教育工作者不再給予描寫對象以千篇一律或整齊統一的主題思路,而是尊重每個學生的繪畫方向和情感表達。在頭腦風暴基礎上,鼓勵學生互相交流和討論,使學生在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上,互相借鑒和吸納彼此的優點和長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協作意識。
傳統的課堂教育,老師運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傳道、授業、解惑”,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發展也日新月異。多媒體教學成為學校近年來高效、實用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通過使用電子白板、中控系統、投影儀、音響設備、計算機等數字教學設備,結合使用豐富多彩、有聲有色的教學軟件,形成具有圖、文、聲、情并茂并有活動影像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情境,讓老師的“教”更高效、使學生的“學”更有效。老師借助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技能和知識。特別是多媒體教學設備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接受更形象、更生動。“教”與“學”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結合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教學,進行科學有效的講解、示范、提示,特別要加強課堂的趣味性,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表達情緒情感、接受藝術熏陶、提高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