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杰
(農安縣第十中學,吉林 長春 130200)
通常我們所說的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的良好習慣和品格素養,我們將核心素養解剖來說,指的就是有責任、勇于創新、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科學精神,其實就是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許多方面的綜合體現,再來說核心素養是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的感悟,而不是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核心素養是內外兼備的,所以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我們國家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社會、文化、自然這三大模塊,而生物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就是高中生物課本知識,例如,在必修課程中提到的“保護我們的家園”這一節內容,主要講近幾年我國出現干旱、洪澇、酸雨、冰雹等環境惡化的情況,在本小節當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環境惡化的弊端,從而使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創新意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中指出,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主要包括社會參與、文化基礎、自我發展這三大領域。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綜合載體是高中生物課程的知識內容。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6節“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這一章節的設計中,提到現今的全球性的生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變暖、水資源缺乏、酸雨、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等,這一章節的教學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梳理保護生態多樣性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實踐意識以及一定的人文底蘊。
生物課程的學習不是靜止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生物課程的學習一樣具有動態性、發展性。例如遺傳學的教學一章節中,遵循的是人類認識基因的基礎,是生物科學家們孜孜以求的實踐探索成果的凝結,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滲透的過程,循序漸進,有利于學生持續認識事物發展規律和現象。
核心素養要求為學生的終身需要發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生物核心素養要結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的要求,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學習高中生物對于學生生命觀念的樹立具有重要意義,而生命觀的樹立是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的。
在高中生物課堂之上,與“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聯系最為密切的,便是農業生產與農作物生長。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對學生所學知識起到鞏固的作用。例如:在某一生態農場,由于長時間下雨,農作物大幅度減產,請學生在此情景下,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為農民伯伯解憂。從題目可以得出,“低溫寡照”這一狀態下,導致光合作用強度大大下降,最終造成植物大幅度減產。再進一步可以分析影響光合作用的具體因素有哪些,包括環境因素,人為因素等等。在此基礎之上,還可進行情景拓展,如,農場中并不是所有的農作物都發生了減產,比如人工培植蘑菇的產量卻大增,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光合作用對于蘑菇的生長環境的影響程度。在一個又一個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學生能夠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構建一個科學的生命觀念。
在核心素養中,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很重要,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更要在對生物課堂有效性的研究下,采用問題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生物課程的學習,來加強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比如說,在學習“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時,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生活中所見到的細胞衰老和凋亡的現象都有哪些,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習課程內容。通過對細胞衰老和凋亡的認識,學生就能夠明白和區別生活中的細胞衰老與凋亡的現象分別都有哪些。
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重點、難點,同時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模式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開設生物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在生物實驗中學習生物知識,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實驗活動,探究科學奧妙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所謂的“有心”指的是提高學生對日常生活及社會事件的關注度,并找出其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內容,以便能夠用科學知識進行判斷和解釋;同時將社會責任意識與日常的課堂教學相整合,逐步建立學生的社會責任心。
要使得學生能對更多日常生活及社會事件的關注度有所提升,我認為首先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現實素材的不斷融入與更新,用來不斷調撥學生的神經,逐步建立他們的興趣,將他們從被動的接受逐步轉化為主動搜尋和持續的關注。在潛移默化學生的關注點的同時還可以提高課堂活躍度的,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課堂更高效。
總之,教師一定要發現自身教學存在的不足,及時更新和完善教學模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以知識為載體,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對高中生物知識進行掌握和應用,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并且教師還要在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生命意識、重視思維方式訓練以及增強學生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