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萬紅 李玲
(營口市老邊區幼兒園,遼寧 營口 115000)
《幼兒園工作規程》總則第五條明確提出:“要從小培養幼兒愛科學的思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世界范圍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小培養幼兒的基本科學素質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在教育實踐中大膽探索幼兒科學教育活動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斷地探討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促進幼兒教育不斷向前發展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本文擬結合自己參加幼兒園科學活動的實踐,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以及思考做以下探討:
科學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與創造,科學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養科學素質,發展認識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在幼兒園教師中,有的認為應該在科學教中開發幼兒的智力;有的教師認為應著重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還有的認為今天提的科學教育就是原來的常識教學,就是名稱改了換湯不換藥。這些認識都表明我們的教育者對科學教育的內涵和目標的認識上存在有片面性。
1.重教師的演示講解,輕幼兒的操作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模式是演示——講解——提問——復述——小結,幼兒受教育的過程是:看演示——聽講解——按教師講的內容回答問題——聽小結。教師很少讓幼兒操作材料。
2.重科學教育的課堂教學,輕其環境的創設。
科學教育環境的創設是實施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較重視有計劃有目的的課堂教學活動,而對教育內容相聯系的教育環境的創設不重視。
3.重科學教育的結果,輕其過程。
科學教育的內容有較強的知識性,在教學中,教師很重視讓幼兒記住被認識事物的名稱,了解其一般的特征以及作用。如認識磁鐵,老師就要讓幼兒說出“磁鐵”這個名稱,并讓幼兒知道磁鐵能吸鐵的作用,當幼兒說到了這一點教師就認為教學任務完成了,而幼兒是怎樣認識磁鐵的?通過什么活動區獲得對磁鐵的感性認識的過程,教師卻普遍不夠重視。
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歸宿,要完成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任務首先應明確目標。
科學教育的目標:即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周圍世界的廣泛的科學感性經驗,激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學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學習探索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培養幼兒關心和愛護自然環境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正確的兒童觀認為幼兒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是一個完整有機體,主動學習者和探索者,而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器”,是一個具有巨大潛能的發展的個體。正確的教育觀認為:教育者不是知識的“講述者”,而是引導者、觀察者,幼兒活動材料的準備和投放者,在每個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促進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幼兒,放手讓他們探索。
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實現科學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更新教育內容,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
1.時代感和啟蒙性的關系:科學教育要順應科技不斷發展的潮流,體現時代的脈搏,未來的需要,吸收新知識、新信息,也可具有超前性。同時還要注重啟蒙性,選擇符合幼兒接受能力的初淺知識,不能超越他們的認知水平。
2.新舊知識的關系:
科學是不斷在變化和發展的,而科學教育中有些內容則是有規律變化的,有的卻是永恒的,如一年有四季的交替。所以說更新科學教育的內容并不崇尚一切唯新至上,一味追求新、奇、特,還要注意吸取傳統的教育內容中的精華,繼承和發揚。適時的選擇安排好教學內容,將新的科技信息與傳統的教學內容有機的相結合。
3、系統性與靈活性的關系
科學教育既然是個系統教育工程,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安排內容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全面系統地考慮幼兒園小中大班的教學內容,做到相互銜接,不脫節。在考慮系統性的同時還要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的安排教育內容,除了統一教學內容外,還可以結合本地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等內容進行教學,培養幼兒愛科學,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結語;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科學教育,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的調整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多樣性,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實際活動中,提升幼兒學習積極性,提升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幼兒園教學之間的結合打破了傳統幼兒園教學模式,轉變單一化、枯燥的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幼兒園學習氛圍,提升幼兒學習興趣。科學教育轉變了傳統幼兒園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培養幼兒學習個性。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備課方式,更加注重提升工作效益,完善幼兒園教學,重視家園合作,為幼兒發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