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斌
(樟樹二中,江西 宜春 331200)
對于教育者來說,初中生褪去了小學時期的稚嫩與迷茫,也未達到高中時期的固定化和高要求,是培養學生開闊眼界;思維跳躍;奮發向上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強是這一時期學生的重要特征。對于學生來說,步入青春期后逐漸具備抽象思維邏輯能力并占據主導地位,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都得到了迅速提升。性格方面日益成熟,依賴性減弱是該階段學生的顯著特點。而初中數學作為承接小學到高中的中轉與過渡,教學作用舉足輕重,所以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故本文就此分析面對初中生數學科目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面臨的問題。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無認知監控的情況下自立,自主,自覺的開展學習活動。目前部分地區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課堂傳統化;空洞化;單一化,造成嚴重的封閉式思想束縛,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嚴重阻礙[1]。
傳統的教學方式大多以“教案教學”為基礎開展授課活動,簡而言之就是采取灌輸的形式主動教學。這種你講我聽、你寫我看的教學手法硬生生的將學生當做存儲知識的容器,學生不遺漏知識點已經難能可貴。并且教師在寶貴的課堂時間內依附教案進行長篇大論,而學生在下面埋頭苦寫,時間上不能滿足學生的自主思考條件,何談培養呢。
面對傳統教學觀念的“沖刷與洗腦”,學生逐漸形成了惰性心理。不愿主動學習,不會主動學習是當下初中生自主學習領域的嚴重缺陷。目前教師的普遍教學理念為知識點剖析越細,學生學的越容易,越能提高學習質量。殊不知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缺乏主見,人云亦云。
目前多數的課堂結構為授課-講解-作業,這種固定式教學方針嚴重泯滅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禁錮了學習興趣。我們知道提高自主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掌握所學知識的要領。但目前教學手法如此單一的情況下學生很難跳出課堂展開頭腦風暴,深挖理論知識[2]。
目前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往往占據著權威地位。自主學習是遵循學生思維獨立的基礎上加以培養形成的有效的教學手段。但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扮演著主導者的位置,學生只是客觀存在。學生面對教師往往產生懼怕心理,生怕犯錯受到責罰,這種恐懼心理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教學環境是指學生在學習思考中自身所在的外部環境。教學環境與學習密不可分,它是對教師、對同學、對教學工具以及信息資源的妥善整合。一個輕松愜意的學習氛圍能培養學生健康的感知,積極的態度與正確的人生觀。目前的教學環境是枯燥乏味的,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的教學方式壓抑著學生性格,抑制學生情感方面的宣泄與表達。
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最優化教學模式。它推翻了傳統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方針,最大程度的展現學生自主能力的全新教學結構。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局限于思維框架,思想得到全面解放[3]。
數學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因此在針對數學教學過程中綜合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體驗更能加深記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測量教學樓高度為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學生通過結合“勾股定理”與“初步幾何圖形”課程進行比例測量計算,在思考與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意識是趨勢人們前進的動力。在培養初中生自主學習方面,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理解自主學習重要性:鍛煉思維能力、加深知識理解與鍛煉自我約束能力。目的性明確后教師理性分析每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點并開始培養學生主觀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多媒體應用以及情景式教學幫助學生感受學習號召力,培養自主學習觀念[4]。
傳統教學環境中,師生中存在明顯的主次分別。這種區別待遇的劃分優勢點在于教師具有威嚴性,可以起到很好的監督與督促效果;但這種主次關系的建立是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在現代化教學中師生的關系應當是和諧的,教學環境是民主的,每位學生都有自主發言的權利。教師要海納百川,去傾聽,去理解學生的見解與思維,從中發現問題并作出合理解釋。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課程中,教師可以安排課題討論一元一次方程ax+b=0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區別及應用讓大家暢所欲言,在溝通中培養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遵循的核心價值是自覺性與獨立性。但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過程中難免產生煩躁、焦慮的負面情緒,此時教師的職責在于給予精神上的鼓勵以及撫平心態上發生的變化。要知道鼓勵是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重要舉措,當學生通過自我思考給出的答案即使存在錯誤,教師也要妥善處理,避免由于心直口快挫傷學生的自尊心[5]。
總之,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我約束力是體現學生自身價值的有效途徑,更是展示教師的魅力所在。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就應該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從自身出發思考與實踐。當今社會對人才供不應求,這是社會發展的喜報,卻也反應了當今教師力量的不足。我們要引以為戒,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學,使學生更好更快發展是作為一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