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廣良小學,廣西 南寧 53020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通過學習數學義務教育,學生可以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使用的思維去思考,數學的方式來提高發現提出的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而問題是創新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研究的核心。
(一)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學生們習慣于解決特定的問題,發現問題,不善于提出問題,更加不習慣提出數學問題。這在農村小學一年級教學中尤為嚴重。在本人教一年級數學中發現,大部分一年級小學生往往不知道從何說起,更加不知道從何提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數學問題,在初步教學他們解決問題時,每次幾乎都認為列式計算就是數學問題。每次教學時問,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稍微機靈點的孩子,他們往往一下子說出的是解決問題的算式,而不是問題,更加不用說根據已知數學信息或者已知數學情境或者已知條件去發現問題,從而提出準確的數學問題。農村小學生數學口頭語言匱乏,數學生活經驗貧乏,對問題表述不完整。即使弄明白了什么是數學問題,在發現問題這塊還是缺少準確表達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農村小學一年級小學生發現并提出準確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同樣重要
愛因斯坦中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它是培養學生觀察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教學條件相對落后,生活相對單調的農村小學生中,這個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尤其是在一年級打基礎時,就應該給孩子們播下這樣良好的種子。
(一)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數學信息,什么是數學問題
剛開始,從一年級問題教學中發現,學生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數學信息,哪些是數學問題。也不清楚要解決問題應該怎樣列式解答等等。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46頁中開始出現大括號的問題,主要以圖畫形式出現,如果剛開始教師就單純問學生:“圖中有哪些數學信息?”一年級小朋友對“數學信息”是懵懂,有的可能直接回答,圖中有兔子,有蘑菇等等。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數學信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數一數圖畫中的兔子只數就明白了本題中的數學信息其實就是指已經知道的左邊兔子的只數和右邊兔子的只數。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問學生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大部分學生直接脫口而出“4+2=6”,而根本不理解老師在問的是什么?更加不明白什么是明確的“數學問題”。那么這時候,老師該怎么辦呢?當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請問你說的“4+2=6”中的“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學生自熱而然根據圖畫顯示的數學信息說出來,4表示左邊有4只兔子,右邊有只兔子,6只是左右兩邊加起來的兔子的總數,進而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圖片,發現圖中用一個大括號把左右兩邊括起來了,在大括號下面還出現一個問號如圖。
可以知道這表示求一共有幾只,這就是數學問題。
經過多次這樣的引導訓練,學生就會慢慢了解這種看圖列式計算大括號的問題什么是已知的數學信息,什么是數學問題。一年級上冊新教材中的實際問題大多數都是以這樣的圖片形式出現,而且圖中都有數學信息的提示,但是學生必須先看懂圖,正確收集圖中的信息,再根據信息按照一定秩序整理信息,從而發現數學問題,并能解決數學問題。
(二)提供足夠學具,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活動,在數學操作中培養學習興趣,增強質疑的自信心
近兩年來,得益于國家實施中小學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政策,即使是處于偏遠山區的農村小學,各方面的教學設備配置也比較先進齊全。為了使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更加直觀,本人充分利用現有的優越教學環境,在每節數學課中,如果學具和教具能給他們帶來更加便利的學習幫助,我都會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學具。比如計數棍,小正方體顆粒、計數器、圓片等等。然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數學信息和數量關系等用實物更加直觀表現出來。本來注意力持久時間短的一年級小學生能讓他們動手操作,有數學活動參與,不斷能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專注力,而且能從動手操作過程中更加了解數學信息,甚至更加直觀分析出數量關系,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就變得很自然。例如,在教學最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20頁和21頁例5、例6解決問題時,我給孩子們分別準備了足夠的計數棍、圓片、或者小正方體顆粒。先課件出示已知的數學條件,然后引導學生選著自己喜歡的學具動手操作把已知條件擺一擺表示出來,再引導學生把實物直觀通過畫一畫在本子上,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數學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引導他們發現呼之欲出的數學問題,并鼓勵他們提出數學問題。經過課堂實踐發現,孩子們在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中能有紀律地準確操作,并且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能提出很多數學問題。孩子們眼睛里充滿了提出數學問題的自信心。
(三)營造開放輕松的課堂氛圍,讓一年級的農村小學生敢于提問,愿意提問
身處偏遠山區的農村小孩子見識也許沒有城市里孩子那么廣,詞匯量也許也沒有那么豐富,在課堂上表現也許稍微拘謹,缺乏暢所欲言的勇氣。如何引導他們在課堂上說出來,提出問題呢?教師在課堂上組織課堂紀律的同時,也要營造良好的開放輕松的課堂氛圍。因此,在課堂上,我不但經常表揚認真聽課的孩子,而且經常用最美最準確的語言來夸夸愛提問的孩子。即使提問出錯,我也不批評,而是引導全班同學來發現錯誤并就錯誤問題當作課堂生成素材引導學生把問題變為準確問題。聽到老師的鼓勵和贊揚,其他孩子也會被感染,對于提出問題都躍躍欲試,熱情被點燃,在今后更樂于表達自己觀點,即使說錯了,也不擔心老師批評自己,也就更放心大膽提出自己發現的數學問題了。
(四)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提問的方法,培養提問創新的能力
在農村小學教學近三年的經歷中發現,這些孩子都習慣于解決教材給出的數學問題,或者是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很少有孩子主動去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經觀察發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問,往往包辦太多,甚至代替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生一碰到要提出數學問題的題目,往往有種恐懼心理,甚至留空白不敢提問。
首先,找到一個方法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知識的“生長點”中發現問題,就是在舊知識轉化為新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知識的“交匯點”上發現問題,就是從新舊知識的內在關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一年級小學生對于提出數學問題是陌生的。很多孩子是不明白、認識不清楚的。甚至是混亂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一年級孩子知識和經驗,回顧總結之前教材上出現過的數學問題類型。如求總數的數學問題類型是①“…和…一共多少…”②“原來是多少…”③“買…和…,需要多少錢”等等。要想提出求部分的數的數學問題類型一般有以下幾種①“還剩多少…”②“…比…多(或少)…”③“…還有多少…”④“…比…貴(或多或少或便宜)多少…”⑤“應找回多少錢”等等。這樣孩子們就知道要想提出準確的數學問題,無非就是之前經常接觸過的這些類型問題。具體要提出哪種類型的數學問題來解決,還得根據問題情境中的已知量和數量關系來提出。
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已有的數學問題中改變數學問題變成新的數學問題,也就是引導實在對提出數學問題有困難的部分學生學會從已有的數學問題中根據已知量和數量關系改換一下某個物體名稱或者問題類型變成新的數學問題。教師如果遇到全班學生沒有一個學生勇于或者不知道怎么提出數學問題時,可以采用此方法。比如最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的第9題,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第1小題的問題是“(1)小灰比小白多幾個?”,那么有誰能夠提出像第1小題這樣的準確的數學問題,強調是不同的數學問題,又類似的問題。聰明的你們只要改變一下哪里就可以做到呢?這時候學生也許就會積極去思考,受到第1小題的啟發,學生就會把問題換成“小灰比小黑多幾個?”、“小白比小黑多幾個?”、“小黑比小灰少幾個?"、“小黑比小白少幾個?”、“小灰和小黑一共有幾個?”、“小白和小黑一共幾個?”、“小灰和小白一共幾個?”這樣無疑也是提出問題的一種策略。
再者,鼓勵一年級小學生在比較中提出問題。例如最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的第65頁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兩種算法的異同比較。一種是湊十法,一種是個位的數先加個位的數方法。面對這兩種算法?你們有什么疑惑嗎?或者有什么想問的?或者你還想知道什么?這樣鼓勵學生觀察對比兩種方法發現數學問題,以便提出數學問題并指導他們解決這些數學問題。也許學生會提出:“①第一種算法為什么要把9分成6和3兩部分?能分成其它兩部分嗎?”、“②第二種算法為什么要把24分成20和4?”、③“這兩種算法有什么相似之處?”等等。
最后,重視學生數學語言準確表達,教給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一年級小學生往往在數學語言表達上比較困難,他們問題表述往往會缺少一些成分或者表述不完整不清晰。這不僅源于他們詞匯量太少,對題意不理解,也有可能是源自于對問題信息和問題模式不理解,那么這時候就要教師教給他們分析和綜合的方法。一年級學生能提出的數學問題正是上述問題的類型,可分為加法型和減法型。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如果用到加法模式的,從結論到需要知道條件是什么。或者從已知條件即問題信息出發,可以推斷出哪些結論,或者說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要想知道提出數學問題準不準確,就要分析已知數學信息之間以及和將要提出的數學問題有什么關系。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學會抓住關鍵的數學信息,提高看圖能力,題目理解能力。
(五)生提問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每一節課,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之后也可以作為專項練習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水平
學生提出問題的培養意識應該體現在每一節課堂中,無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課都可以做到這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提問,如果是簡單的計算教學,可以學生提問每步計算的意思以及運算順序等。如果是空間與幾何之類的教學,可以從更多方面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傊?,有很多教學環節可以精心設計好通過學生的提問來發現更多的知識奧秘,即使一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有些地方可能問得不好,感覺很浪費時間,但是如果能堅持不懈這樣做,相信以后的課堂更加省力,學生也更喜歡自己做主的課堂。
那么在后期復習階段,又該如何提高并鞏固好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呢?我是這樣做的,我首先把它作為一個專項練習課給孩子們練習。如首先從課本教材中的內容出發,收集整理整冊書中需要提出問題的練習題并打印出來讓孩子們先練習提出問題,先原題練習,然后再在評講提出問題時引導孩子們舉一返三,先改變原題數字,讓孩子們重新提出問題,再改變情境中的人物或者動物等名稱進行提問,或者再進行改變問題情境進行提問,靈活變通數學情境,進行提升練習,鍛煉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評講時,先原題評講。然后再進行一次重新去掉所有問題,只給出統計圖和統計結果進行練習,在課堂上引導孩子們發現已知數學信息。鼓勵孩子們根據這樣的數學信息,猜一猜,往往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來考考大家呢?讓小朋友們來當當考官,猜一猜,可能會出現的數學問題。這樣,孩子就會被激發興趣,熱情被喚起。
綜合各方面原因學一年級學生的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日常教學中創造出合適的問題情境,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是十分必要的。營造開放輕松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有趣的課堂數學活動,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鼓勵和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能主動用準確語言提出數學提出問題,并準確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提問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