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爽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前言:實踐是將音樂知識向實踐能力進行升華的主要途徑,對學生創造性、積極性具有調動作用,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引入高校音樂表演,一方面,可以使高校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實踐舞臺,另一方面,能夠豐富中小學生的藝術體驗,屬于互利、互融的一種教學方式,對中小學、高校教學質效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
實踐教學是各大高校對音樂人才進行培養的一門必修課,音樂專業的教學內容,往往需要涉及三個方面,分別是基礎理論、音樂美學與藝術實踐,通過走訪各大高校可以發現,目前,“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仍舊存在,所培養音樂人才的綜合素質,往往難以達到預期,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明確教學重點并非只有技能,還包括應用實踐,通過前往中小學課堂進行音樂表演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與素質,使其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音樂人才。實踐證明,在中小學課堂上引入高校音樂表演的意義,包括:一方面,實踐教學是檢驗音樂教學成果的方法,可以使專業教學得到完善。高校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增加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機會,對學生進行全面觀察,了解問題所在,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教學活動自然會變得更加完善,由此可見,實踐教學對教師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積累經驗、提升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可以針對實踐教學展開研究,例如,中小學課堂和音樂表演平臺的搭建,二者的有效對接等,創新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將課堂由校內向校外進行延伸,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可以通過交流,獲得更加多元化的教學觀念,為后續教學活動的創新提供方向[1]。
其一,各大高校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積極性得到有效激發,專業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以《彩云追月》為例,負責在中小學課堂上進行鋼琴獨奏的學生,為了保證演奏效果達到預期,需要深入分析并研究該作品,反復觀看多媒體資料,賞析并對比演奏風格,準確把握作品的意蘊,以自學為基礎,問詢教師的意見,反復打磨和塑造作品,探索高效學習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更高的演奏水平。由此可見,藝術實踐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提升學習能力,還包括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專業課的學習等;其二,教師需要對學生實踐成果、二度創作作品的能力引起重視,作為表演藝術,音樂和舞臺實踐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反復進行舞臺實踐,才能使自身的演奏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換句話說,一場成功的音樂演出,往往需要演奏者具備良好的基本功與技巧,但是,心理素質、舞臺形象等方面同樣不容忽視,因此,高校教師應對實踐訓練引起重視,幫助學生積累舞臺經驗、提升表現能力,除此之外,表演實踐的作用,還包括對學生藝術想象進行激發,使其創造出全新的表現方式與靈感,通過二度創作的方式,將作品內涵、舞臺魅力加以展示[2]。
藝術實踐可以使學生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用,而充分發揮藝術實踐價值的關鍵,就是將實踐平臺由課上向課下延伸,音樂教學也能夠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
實踐證明,以音樂為代表的藝術教育,具有鼓舞斗志、凈化心靈、振奮精神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在中小學課堂上,引入高校音樂表演,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實現藝術交流與音樂共享,另一個是加強學生間的聯系,高校學生示范表演,可以使中小學生感受到音樂所散發出的熱情、樂觀和專注等能量,高校學生的熱情也能夠得到促進。在對音樂藝術進行體驗與感受的過程中,無論是高校學生還是中小學生,審美能力均能夠得到提高,教師對作品的講解和介紹,又使學生素養得到了提高,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由此可見,以處于不同教育階段的學校為主體,對接音樂教學活動,給學生人格塑造、素養提高等方面所帶來影響是十分積極且向上的。
國家為推行素質教育,提出了“高雅藝術走進校園”的活動,從中小學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來說,引入高校音樂表演,可以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價值,達到育人無形的效果。當然,中小學生在對高校音樂表演進行欣賞的過程中,自身音樂素養也會得到熏陶,對音樂的魅力,自然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體會,這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高校音樂表現不僅使中小學課堂的教學模式變得更加豐富,還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音樂愛好與興趣,使學生感知、欣賞音樂的能力得到提高,二者的關系為相互促進。但是,針對中小學課堂和高校音樂表演間合作關系的構建所展開的研究,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師應著重考慮資源共享平臺的搭建、教學模式的創新等內容。
結論:綜上所述,作為社會教育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校外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由于校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補充,因此,只有對其形式進行不斷創新,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對學生潛能加以挖掘,才能使其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