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鐘繁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車頭鎮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謹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和知識基礎等各方原因的存在,使得在九年義務教育的發展中,尤其是初中階段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相當一部分后進生。他們沒有平等感,缺乏自信,甚至自卑,這樣下去日益厭學,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影響了數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數學學科的學業測評中及其容易出現天花板效應和地板效應,好的學生成績會很好,然而差的學生則會很差。這一方面與數學的學科屬性有關,一方面與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過程、問題表征及知識結構等有關。大部分后進生都有自卑心理,因為他們成績差或有些方面的習慣不好,是班上的“拖油瓶”或者“包袱”。經常面對老師的冷眼,家長的呵斥,同學的鄙視。心理壓抑后產生厭學情緒,從而也會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說在后進生中,很多人的依賴心較重。作業抄同學的,考試靠作弊蒙混過關,在家里父母不監督就不能完成作業,自己缺乏上進心。在數學學習上,他們只追求結果,沒有去自己探索得出數學運算的過程。
從一線教師的言語中,他們普遍認為,后進生的幾大問題如下。筆者也翻閱了眾多中學生的期末考試數學試卷,對比數學優質生與后進生的試卷,查閱其做題的方式方法,筆者也認為,后進生的問題體現如下:
在查閱試卷中,發現學生最為薄弱的,就是對于概念的理解與分析。在現實的數學學習中,有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夠,只是能夠機械地記憶數學知識,不知道其作用,更不了解知識的作用,更把握不住某個數學知識構成的要素。很大一部分數學差生產生的原因是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對某條數學知識的構成要素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數學成績差。解決這部分數學差的方法就是要加強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加強對構成數學知識要素的理解。比如,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這一簡單的數學知識的掌握,很多學生能很流利地背下來,但是真正的去應用這個定義去判定一個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時,卻有很多學生不能做到正確地判定。原因就是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這一知識的構成要素理解的很不到位。
數學家希爾伯特曾說過:“在數學中,像在任何科學研究中那樣,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抽象的傾向,即從所研究的錯綜復雜的材料中提煉出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并根據這些關系把這些材料作系統的有條理的處理。另一種是直觀的傾向,即更直接地掌握所研究的對象,側重它們之間關系的意義,也可以說領會它們的生動的形象”。
由此可見,空間想象能力與幾何直觀也是密不可分的。幾何的學習主要在于培養空間抽象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其實正式接觸數學中的幾何問題是從小學5、6年級開始的,到中學立體幾何才是數學的一個難點,學生普遍反映“幾何比代數難學”。但是對于空間思維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很容易就能夠在腦海之中,展現出答案。后進生與優質生的差距就體現在對于空間想象能力上的欠缺。
數學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鑰匙。在實際的數學學習中,數學方法的學習不是直接地體現出來的,數學方法的學習是在知識的發生、探究過程中產生的。這就要求我們學生要重視對于知識產生過程的學習,經歷定義、定理、結論的產生過程。而我們教師要重視知識的產生過程,從知識的產生過程理解知識,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掌握在知識產生過程中所積累的數學方法。這也為數學思維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就是說,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它是一個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積累數學方法的過程,更是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這一過程,學生更要重視這一過程。由于學生都經歷過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所以具體的實例子就不再舉了。只是希望教師和學生能夠去重視這一過程。其實只要這一過程教師設計的到位,學生的思維參預的進去,一般來說,對于數學知識的把握、數學方法的積累是沒有問題的。而一些學生在數學方法上的不足,正是沒有很好地把自已的思維參預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去,才導致數學方法的積累不足,在解題的鑰匙上總是缺少。
綜上所述,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數學后進生的形成也并是非一朝一夕的,因此,有效轉化數學后進生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這其中同樣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又不能袖手旁觀,所以就需要想出一些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盡可能地去達成初中階段數學教學的目標。對這樣的學生,一定要找到問題的成因,并找出解決方案進行有效地引導,推動初中數學課堂的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