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定州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保定 073000)
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更新理念,轉變觀念,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優勢,創設情境,創造機會,賞識參與,重在實踐,注重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初中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既承載傳統文化,又富有創新內涵,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為此,我們必須摒棄舊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更新教學方式。
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培養創新精神的方法有許多。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開放教學,都應是第一位的。
開放式教學,是一種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基礎,使人才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社會需要的現代教育。它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與自主發展,學校提供多樣化課程,教師扮演指導者角色,保證學生在更廣闊的時間、空間、信息資源學習情境中自定目標、主動發展。
開放教學首先是教師思想的開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消除學生自卑、膽怯、懶惰和依賴的心理,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展現自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呵護每一位學生的自尊,給學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靈活、巧妙、適時地用鼓勵性的話語或肢體語言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即使學生的創新性想法失之偏頗或偏激,教師也應該先贊揚他們的創新精神,讓學生享受心靈的自由,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繼續參加。
教師的思想開放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開放才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創新總是與自主結合在一起的。離開了自主,學生沒有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時時處處聽從教師的吩咐,儼然教師的“傀儡”,創新也就如大廈失去了基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在探索知識的方法上對學生持之以“導”,在學生掌握了已學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再放虎歸山,讓學生放開手腳去探索,教師只在必要時扮演“導演”的角色就夠了。
因此,開放教學,創新之前提,教師轉變觀念,踐行開放教學,箭在弦上,刻不容緩。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這是亞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學家張載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有疑點,有問題,才能有思考,也才能有創新。質疑問難是鍛煉思維、發展思維、培養自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古人云“學貴善疑”,質疑問難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所以,教學時我總是不失時機創設氛圍創造機會讓學生質疑問難。
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成了質疑的習慣和敢問的態度,逐步形成善問的品質。
想象是創新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無從談起創新。激發、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氛圍讓學生大膽去想象,讓學生擁有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能夠感受生活,能夠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靈活的思維方式與創新密切相關。一個人如果只會唯唯諾諾、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創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大張旗鼓地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敢于求異,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思考問題。同時,教師又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題策略多樣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思路,讓學生在求異思維中形成創新能力。
所謂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問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涮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理念,一種學習素質的培養要求,一種學習方式。它常有一定的專題性質,學習過程不僅重探究性、活動性,而且重合作化、個性化,尤其是它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探究學習的特征是以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核心,它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程標準最為提倡的教學方式。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實處,教師就必須找準切人點。一般來說,我們可從以下幾點去切入:
(一)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對課文內容和主題進行討論。
(二)從橫向比較、單元學習的角度探究主題、結構、人物、語言……。
(三)多側面地探究課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達。
(四)多元地探求課文的結構劃分。
(五)從求異的角度探究課文中已成定論的看法。
(六)從課文出發進行有創意的讀法、學法交流。
(七)針對課文難點組織合作討論學習。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閉門造車就難免孤陋寡聞,因此我們可以以課文的重難點為基,組織學生合作討論,經過思想的碰撞產生創新的火花。
(八)從發散的角度探究,發現一篇課文的美點、妙點、弱點、疵點。
(九)從縱深的角度探究,發現一篇課文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的特別之處。
(十)就某一教學要點,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
(十一)就某一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溝通了不同的學科領域進行探究性學習。
(十二)從課文內容出發向課外延展.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對文化內涵科學內涵進行探究性閱讀。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