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惠琴
(江西省樟樹市濱江中學,江西 宜春 331202)
區域地理有其自身獨特的區域特征,同時區域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區域差異對比能夠突出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揭示各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建立人地關系結構網絡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區域地理的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綜合性,且很多地區特征比較相似,需要通過區域差異對比才能得出結論[1]。在區域差異對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找到區域之間的異同,并且加深學生印象,鞏固知識點。例如:在高一地理“西部大開發”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開發和美國西部開發進行差異對比,并且將兩者的地理特征和開發條件進行對比。最后總結兩者的經驗和不足,借鑒應用到我國地域開發中。這不僅能夠使得知識點更為系統化,還能鍛煉學生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能力。再比如,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有很多差異之處,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了讓學生了解到南北差異,教師可以以制作表格的形式橫縱歸納相關知識點,對其進行差異對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見區域差異對比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使用對高中區域地理教學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還能鞏固知識點,能夠較大程度地提高高中地理學習效率。
高中地理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點,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是地理環境的重要構成體系。地理地域的差異性對比能夠幫助學生較好的認知到地域不同的情況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的關系。而利用衡量、比較也能更好的將區域地理教學中的重點--空間差異,完整的體現出來。遇到需要歸納地理事物及空間運動規律的問題時,還可通過縱向的差異對比將其中的差異簡單明了的呈現出來。高中地理對實踐性的要求較高,但是學生很少有機會體會地理事物,觀察地理事物,因此,對地理事物的感知能力較弱,這一問題的主要解決方式就是通過差異對比,傳遞地理事物的不同性[2]。
高中地理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得到地理基本技能,拓展發散性思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不僅要求學生有較好的判斷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推理和比較能力。這些能力對高中地理學習來說都非常重要,而比較能力是通過比較判斷和歸納地理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找到地理事物的共同點和異同點,將其區分開來,形成簡單明了的結構,方便學生記憶和深入探索,對區域物理教學中雜亂的知識點整理效果顯著[3]。
第一,是可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指的是對比的區域之間要能夠找到兩個區域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再有,兩個區域必須同屬于一個級別,比如:亞洲和歐洲之間具有可比性,亞洲和中國之間屬于兩個不同級別,便沒有可比性。另外,兩個區域之間的組成要素具有相似性。區域差異對比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形式較多,不僅可以對比地理現象,還可以對比地理成因、地理環境,通過對比獲得相關數據。當然也有單獨對比某個區域要素的,例如遼寧的地域環境中“土”這一要素和四川的地域環境中“土”這一要素的對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自行對比,加深學生印象,并要求學生按照可比行的應用原則使用區域差異對比。
第二,是綜合性原則,區域差異對比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考慮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差異。在實施區域差異對比的過程中需要深入考慮到兩個對比要素之間的辯證關聯,地理區域分析、綜合比較法可以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廣泛應用[4]。
第三,是主導因素原則,地理區域的組成要素為地質、地貌、氣候、生物、水文、土壤等,還涵蓋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和聚落等人文因素。那么在這些要素中勢必會出現一種或多種地理區域特征和其他區域的差異性,也就是說其影響地理區域的發展和變化。例如:中國和日本海陸位置便屬于主導因素,由于其制約物質、水分和熱量再分配,海陸位置不一致,使得兩個國家形成不同的氣候、植被與水文狀況都不盡相同,出現的土壤類型也不同,故而間接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環境。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數據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通過數據之間的對比,了解對比區域的面積數據、人口密度數據以及氣溫數據等等,非常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了解各個地域要素的數據[5]。
第四,是地理區域尺度原則,地理區域根據地表自然界異同性進行區分。不過,地理區域根據地表自然界的相似和差異性是對立的,另外,比較區域單位等級越低,內部相似性就越小,差異性越小,反之同理。
綜上所述,區域差異對比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歸納地理知識、展現地理事物差異性,并且能夠通過相關數據的對比,幫助學生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