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芳芳
(南昌市雷式學校,江西 南昌 330039)
在現今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工作已經從課堂的主導者慢慢轉化為課堂的引導者,課堂上不僅僅需要營造出有利于學生們創新思維發展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還應該使課堂的文化情境有活力,在課堂上為每一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環境保障。在近些年的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我們教職工作一直是在倡導構建良好的文化情境,積極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好奇心,增強孩子們探索新知識的勇氣。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改革實踐中應時刻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多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多引導學生感受祖國文化,讓學生身心真正意義上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之熏陶。
新課改對于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要求早已提高,以往傳統的教學形式由于自身過于單一和枯燥,早已不能滿足學生全方位發展的要求。現如今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師不應局限于語文知識的傳授,更應該以激發和引導為主,鍛煉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過程,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教與學的循環互進關系[1]。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小學語文老師僅僅是單方面應對考試,還是堅持著曾經應試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將所謂的“知識點”通過課堂教育“灌輸”給每一個學生。這樣的課堂難免枯燥乏味甚至還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壓力。小學生本就是對世界還充滿好奇與探險精神的一棒孩子們,如果在這一時期就大大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對于未來更加深入的教育工作,無疑帶來了巨大的阻礙。由此可見,提高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重要,而且必要,落實這一工作刻不容緩[2]。
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課堂的受教育者,應該占據課堂教育的主體地位。但當前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容易忽視了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將自己作為課堂教育的主體,將知識點“面面俱到”的“填鴨”給學生們。面對學生的成績,往往是自己“費力不討好”。
一般來說,小學時期的孩子們對于很多事都是處于天生的好奇階段,他們對學習這件事本身就是懵懂無知的狀態,如果想要他們在學習上用心,那么我們老師就必定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多費心了。人與人間的交流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放在課堂上呢?如果教學工作只是一味的陳述,或是形式上的“生機勃勃”,很難對學生起到引導作用,學生也很難有代入感。很多老師想效仿優秀教師的課堂氛圍,在自己的課堂上加入一些活潑的師生對話,效果卻不理想,就是因為太追求表面上的形式,而忽視了課堂上真實情感的投入,學生沒有代入感,沒有興趣,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有時小學語文老師會感覺相較于音樂、體育這些“活潑可愛”的課程,自己的課堂上都是“干巴巴”的文字和“老舊”的小故事,學生聽著聽著就不耐煩了,課堂氛圍不高,很是令人頭疼。尤其是學漢字的時候,一筆一劃教的多了,自己都覺得有些枯燥了。這問題本身就充分體現了學習興趣不足,老師都對自己的課沒興趣,更何況是學生了。小學課堂上學習興趣非常重要,這將直接影響課堂氛圍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
其實小學時期的語文教育知識點并不繁重,教師沒必要通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應將課本還給學生,將讀書權交到學生手里。讓學生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在讀書的過程中引導思索,在思索中引導感悟,從而讓學生享受讀書的快樂。多讀書是促進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體形成和諧提升的有效途徑和手段[3]。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的投入自己的情感,通過情感將學生帶入到自己的課堂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備課的時候,不僅是吃透教材的知識點,還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感受,提前想好該如何引導學生感受課程中的問題。把課備好了,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感染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4]。
如果忽視學生自身學習興趣的激發,那么核心素養的教育培養也就很難談起。小學生天生好奇心重,對未知事物的興趣本身就很大,小學語文教師就更加需要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了。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課堂效果才會更好。例如,在一些典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相關圖片素材,加上配樂后再為學生們講典故,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境中了解典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這次的課程內容一定會讓孩子們印象深刻[5]。
總而言之,基于目前新課改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落實基礎語文教學工作,更應該不斷致力于教育環境的全面改革,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積極創新,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激發和引導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興趣,鍛煉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各項能力,積極推進教與學的循環互進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具備素質完善的條件,為后續整體社會人才培養體系提供可持續化教育拓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