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
(南昌縣渡頭學校,江西 南昌 330217)
學生是教學活動得以有效開展的主體和動力,學生的參與度、配合度決定著教師的授課效果,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點的敏銳度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高低,因此,如何激發、維持、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中一直受到持續關注,本文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其與小學語文學習效率之間的密切聯系。
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許多教師仍然存在教學手段落后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不強,占據了教師很大一部分精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教師本身并未準確理解新課標教學理念,沒有對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必要的創新和完善,從而使得實際授課環節與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出現了斷層,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得不到明顯提升[1]。
小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學習習慣,十分依賴于教師的引導,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都不高,主要學習內容上也僅限于教材,很少接觸到教材之外的學習材料。以上種種都導致小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產生了錯誤的觀念,學習興趣也未提高,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是少之又少,降低課堂教學有效性。
小學生思維活躍,正是培養創新意識和探究意識的大好時期,但是,許多語文教師并未認識到這一情況,教學活動出現偏差,強調死記硬背,實行灌輸式教學,反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式教學,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浮于表面,不夠深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未得到實質化提高。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課標要求,更加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生一味依賴教師手把手授課,會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產生學習惰性,最終會阻礙學習效果。因此,作為小學一線教師,要把握這一關鍵時期,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培養,積極創新和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授課內容,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元的語文課堂。
小學生學習能力強,好奇心重,如果教師能夠找準正確的教學方向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欲,吸引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科的學習中來,無疑會給自身的教學效果產生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一個良好舒適的課堂學習氛圍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還能夠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積極開動腦筋,最大程度避免外界的干擾,提高學習效果。與此同時,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的烘托下,有助于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產生,進而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師是知識和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學生快速準確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關鍵推動力,因此,教師一定要給自己做到精準定位,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目標和任務,結合小學生思維旺盛的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創造師生課堂活動交流的機會和平臺,比如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思考,抽絲剝繭找出答案,再如可以創設生活化情境,拉近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再如還可以通過小組化教學手段展開教學,一來可以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二來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逐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2]。
在教授《古詩三首》這一內容時,可以通過小組化的形式教學,比如在《示兒》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學生小組內部自行展開學習,利用身邊的資料查詢生字生詞,或者結合古詩整體分析某個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再或者課下一起查閱資料了解古詩的時代背景和其背后的情感內容,在此基礎上找出古詩的詩眼,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學習活動的刺激和促進下,學生會逐漸培養出主動學習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實現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
所謂課后評價環節就是指學生對課上所學內容的復習鞏固,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掌握情況的跟進追蹤,作業布置等,課后評價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環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此引起重視,利用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 學習能力。比如,教師在布置作業時 除了常見的習題鞏固、課文背誦等任務,還可以適當加一些拓展類的作業題目,比如可以結合當天所學課文,讓學生模仿其中一段文字進行仿寫,或者也可以自己開動腦筋,以所學內容為依據,自己出題,自己解題,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實現對文章的真正掌握[3]。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要想保障和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有效性,就不能僅僅依賴于教師單方面的付出,教師要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秉持“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的原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其樂于學習,愿意學習,主動而非被動的接收語文知識,構建良好積極的師生關系,雙方相互促進,相互支持,共同為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