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昊君
(南昌市雷式學校,江西 南昌 330039)
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民間藝術,提升自身的藝術情操和對藝術的認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育工作者從小增強學生對美術欣賞的興趣。所以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效的欣賞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藝術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更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刻。因此,教師要注重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并提高其趣味性,促進學生對美術的學習,進而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型人才奠定基礎。
我國的教育一直受到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家長一直以來只注重學生文化課成績的提高,對于美術教學并不重視,學生無法更深切的體會美術文化悠久的歷史。由此可見,應試教育思想觀念已經嚴重阻礙并束縛了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學生每日面臨枯燥的課堂,已經對于上學失去興趣,長期下去,必然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已經嚴重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必須迫切改變這一現狀[1]。
為了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小學美術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以人為本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一直以來,教師開展教學只注重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直接導致學生的課堂興趣下降。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思想,將課堂還給學生。例如,教師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幅抽象性的圖畫,讓學生發揮想象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課堂的參與的熱情,更真正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為開展美術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的特點就是年紀過小,注意力無法集中,但是他們對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因此教師開展美術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選擇一些顏色豐富、內容有趣的美術作品,供學生欣賞。例如,教師開展美術課堂教學時,可以向學生詢問自己喜歡的植物有哪些,讓學生大膽說出來,然后鼓勵學生在畫本上畫下來,教師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信心,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從學生喜歡的東西入手,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興趣,有利于教師更好的開展美術教學[2]。
環境對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教育工作者開展美術欣賞教學可以創設美術欣賞情境,在不知不覺間激發學生主動對美術作品進行審美。教師可以在班級的黑板報上貼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圖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美術知識。或者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展示一幅自己喜歡的畫作,并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幅畫,這幅畫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樂趣。例如,在學習《中國山水畫藝術》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準備畫紙、顏料、毛筆,再用PPT呈現幾幅優秀的山水畫作品,讓學生欣賞,然后親身動手創作,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的熱情,更讓學生在學習當中進一步的感受到山水畫藝術,促進學生進一步提升審美能力。實踐證明,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提高課堂興趣,促進學生個人審美能力的提高。
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對生動有趣的故事感興趣,教師開展美術欣賞教學活動時,可以借助一些故事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可以選擇展示齊白石的著名畫作,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去欣賞。之后教師再向學生講述這幅畫的歷史背景,以及齊白石創作它所表達的意境,讓學生在故事當中深刻的體會到作品中所表現的藝術氛圍,讓學生受到感染,從而提升自己的欣賞能力,豐富自己的見識。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極大的提高了課堂趣味性,對于教師順利開展欣賞教學奠定了基礎[3]。
我國一直以來開展美術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簡單,有時候可能只是教師展示一幅圖畫,然后讓學生照著描畫就行了,一節美術課就這樣草草過去了。學生的身心得不到放松,藝術的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而且,這樣的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對于學習美術不懂得創新,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新,發散思維去創作自己喜歡的作品。教師對于好的作品要提出表揚,給予學生自信心,這樣學生才能更喜歡美術課堂。只有學生喜歡美術課堂,才能愿意學習美術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4]。
總而言之,小學學生的基礎階段,加強美術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增強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趣味性已經是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開展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必須要轉變教育思想,做到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發展和完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美術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