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李昂宸
(河北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以教育學生立德樹人,嚴格遵循《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堅持全員育人,對學生進行統籌管理,對學生的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都進行德育教育。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全面增加“十九大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黨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學習內容;加大宣傳我國近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時,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增加職業素養、企業文化教育,特別是國家著重宣傳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內容的進行引導教育,讓高職學生能夠及早入心立志,爭當時代職業楷模[1]。
高等職業教育從最早的“培養高等專門人才”到全國高等職業會議上提出的“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經歷了從淺入深、從粗獷到內涵式的轉變?!案咚刭|勞動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就要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由重技能傳授、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轉變為既重技能更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模式。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傳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時“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要求,也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飛速發展,質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雖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創新,但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沿用本科教育的模式,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模板,沒有關注高職學生的特征,沒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具有的獨立性;二是高等職業院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視,沒有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只關注學生的就業和技能競賽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學校輔導員、學校政工干部等進行授課,內容陳舊,方法呆板。授課方式缺少創新性,相關的課程并未脫離傳統的方式,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在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不重視教學效果的評價,沒有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教學,甚至嚴重脫節,沒有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作用。而輔導員、政工干部等從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為工作內容不明確、工作職責不清楚等一些原因,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忙于日常事務,沒有辦法開展體現高職特色、切合學生思想特點的教育實踐活動。
開展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新媒體的結合,使新媒體技術作用的發揮更加充分、高效、便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新媒體技術的力量更加有效。利用新媒體做好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觀念和思路創新上做文章,摒棄落后、腐朽的思想觀念,結合實際,把握前沿,充分利用新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同時,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正確分辨、擷取、利用信息,在新媒體時代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信息素養,增強其對信息技術的操控和應用能力,更好地對信息進行支配,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需求。
高職思想政治的主客體具備一定的新媒體素養,是新形勢下順利開展思想政教育、進一步提高高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前提。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認識到新媒體在工作開展中的重大作用,并熟知新媒體信息、熟練運用新媒體工具,才能與青年學生更好更高效地溝通交流,更好地借助新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高職生的新媒體綜合素養整體水平偏低,大部分仍停留在低水平運用上,在游戲娛樂、獲取信息、淺層次閱讀等方面運用較多,需要進一步提高運用能力和水平。要因勢利導,引導他們通過運用新媒體工具弘揚正能量,培養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做自覺遵守法律的典范,不參與、不傳播不良信息,做文明守法的公民。
健康、和諧、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可以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美化學生心靈,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已經全面介入校園文化,高校的文化建設也要順應發展要求,將新媒體文化建設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要更加注重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和多源頭多渠道建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的有效互動和相互協調發展,努力整合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和諧文明、生動活潑、健康有序的校園文化氛圍,及時利用新媒體加強校園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把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先進典型及時利用新媒體讓廣大學生知曉并效仿,不僅能使學生身邊的榜樣力量作用更強,高職院校文化氛圍也會在長期浸潤下得到提升和完善。
新時代做好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職人員要顧及高職學生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而不是進行強制“灌輸”;要用高職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講述故事中滲透和展示中國的價值、中國理念;要不斷提高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