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丹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寺莊小學,河北 保定 072450)
古典詩歌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在積極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古典詩歌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任務。
初中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青春的萌芽剛剛悸動,成人感在逐步增強,希望和原先不成熟的自己告別,尋找到新的行為準則和心理標準,期待重新以一個全新的角色再次出發,體會不同的人生意義。但也正是在這一特殊時期,考取心儀高中這一壓力是橫亙在所有學生和家長面前的山嶺,考取重點高中成為首要目標。學習過程被忽略,卷面上的分數來得更重要。對古典詩歌的學習只是采用單一背誦和突擊猛迅的方法,對古人思想和相關知識視而不見,語文教學變得重視工具化,缺少了應有的人文情懷。課堂上教師也因應試教育的壓力,只注重詩詞背誦、基礎詩詞知識點的運用及詩句翻譯,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情感被當作應對考試的例行公事,學生缺少對詩歌的情感共鳴,難以體會詩歌詞句中的意境氛圍,久而久之失去對古典詩歌的興趣。對標準答案的背誦,在短時間內會使學生的成績得到明顯提高,但實質上忽略了學生內心的情感教育和思想上的熏陶,無法全面地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也將古典詩歌熠熠生輝的光芒掩蓋起來。
古典詩歌的內容豐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出,在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水平,合理制定教學目標,明確古典詩歌教學的方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古典詩歌教學的效果,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掌握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詩歌的不同風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為古典詩歌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詳細講解古典詩歌的題材和流派,讓學生理解不同題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情感是詩歌學習的靈魂”,情感的傳遞是一種心靈的契合,它側重于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讓學生自己去領會,他們卻難以下手。這時,利用音樂的熏陶感染作用,設置音樂情境,有助于打破學生與詩歌之間的情感隔膜。創設音樂情境,利用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似的情感氛圍,讓學生披情入文,形成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態勢,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從而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出塞》這首詩時,可以在課前播放《十面埋伏》這首琵琶曲,讓學生在氣勢雄偉激昂的琵琶曲中感受詩人對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希望朝廷起用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強烈的美好愿望。在詩歌教學中創設音樂情境,讓音樂與詩歌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到詩歌的情感體驗的活動中,打動學生的心扉,讓學生在各種情感中涵養心靈,獲得精神啟迪,從而達到提升人格的目的。
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情景的鋪設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讓學生體會到詩歌所傳遞的情感,加強美讀訓練,讓學生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音變化中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經過不斷的揣摩體會、反復訓練,這種美的情緒便融合了個人的情感而得到不斷的升華和穩固,甚至上升為一種理性的感悟。學生在欣賞和感悟中獲得了更高層次的審美愉悅,并逐步把美的因素升華為人格的內容。例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可安排學生進行配樂美讀,讓學生在美讀中發揮豐富的想象,使詩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的形象在腦海中鮮活起來,仿佛見其景聞其聲,聞其聲如見人,并陶醉于他們之間的至真至美的友情中,從而燃起對這種淳樸、真摯的友情的追求。加強美讀訓練,不但可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審美體驗,更有助于把感性體驗上升為理性思考,升華人格。而且燃起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渴望,促使他們自主學習,自主吸收我國優秀詩歌文化,提高文化品位,促使學生人格的自我完善,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目的。
通過對詩歌中名句的欣賞能夠最大程度的激活學生的情感,以確保學生能夠對整篇詩歌產生濃厚興趣,并帶著自身的情感走進詩歌的情感世界中,通過對詩人內心情感的深度理解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詩歌的詩眼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抒發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國之愁,詩人本身的身份,加上自身所處的遭遇,能夠促使學生很快的把握住這一情感內容。因此,通過名句欣賞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夠在激發學生興趣與積極性的同時激活學生的想象力,使其真正的融入到詩歌的情感之中,進而實現對其精神世界的凈化與充實。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典詩歌是串聯中華文明璀璨珍珠的線,它獨特的韻律感和形式感都以卓越的風姿吸引著后人。蘊含在其中的豐富情感,凝結著前人先輩的心血與情感凈化,發掘古典詩歌中的豐富情感,引領學生在古典詩歌中感受情感的洶涌起伏,接受心靈的洗滌,啟發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