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強
(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鼎湖中學,江西 南昌 330500)
在教育模式不斷優化的形勢下,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數學教學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基礎開展針對性的教學,突出數學教學的差異化和個性化。分層教學的開展是順應新課程改革要求,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所謂分層教學,是指基于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能力和興趣進行分組教學,從而充分實現教育的差異性,尊重不同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可以充分尊重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優勢和專長,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課上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融入數學課堂,實現通過初中數學教學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
目前我國的初中數學教學,大多采用“一鍋端”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應試為目的開展教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缺乏針對性,不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開展數學教學,這種情況造成很多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跟上數學課程的進度,而一些數學基礎較好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已經提前掌握了當前學習的數學知識的現狀。這種情況的發生給數學課程的開展帶來了一定影響,且容易造成學生間差距的逐漸增大。
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多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中擔任著主導的位置,決定著學生在課上的行為。在初中數學課堂上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初中數學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在數學課上的主導地位,無法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數學課程的設計,在實際的課程中,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導致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缺失,數學課程的開展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求,給數學課程的開展帶來了一定影響。
在我國初中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評價形式較為簡單的情況,數學教師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標準,往往只是通過數學考試成績,無法采用客觀合理的方法進行數學課程效果的評估,這就導致教學評價標準較為簡單,評價結果無法真正體現數學課程開展的真實情況,難以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素養和數學能力進行全面的評價,影響了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初中數學課程開展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獨立解決數學問題,形成數學素養。基于不同學生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因知識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等因素所表現出的差異性,數學教師應給與充分的重視,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的分層教學,根據不同學生的分層,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中,教師應以科學的手段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能力、態度、方法等要素進行全面的評估,并以此為根據進行分層教學的設計,才能確保數學課程教學的實現。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和在數學學習中的體驗,不以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不放棄對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初中數學課堂中分層教學的開展,是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所開展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數學課程的設計,確保學生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實現縮小差距、提升整體實力的目的。在進行初中數學課的設計時,教師應當把學生之間的差異考慮進教學規劃當中,充分兼顧學生的學情,以針對性和差異化的教學激發每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興趣和信心,從而縮小學生間的差異,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初中數學《二元一次方程式》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基礎設計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如果學生本身基礎較好,對二元一次方程式的知識學習比較扎實,那么可以重點對這部分學生以不同方法解出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能力進行訓練,通過尋找問題的多種解法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這部分學生的思考與探究能力;而如果學生基礎薄弱,或針對二元一次方程式的理解上存在困難,則應重點進行二元一次方程式基礎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測試,以基礎性的二元一次方程式訓練學生解題思路和速度,在循序漸進提升難度,以打基礎為主不斷提升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教育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導和目標。因此,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評估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發展,以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將學生的差異化特點考慮進教學評價的指標當中,根據分層教學的設計設置不同的教學評價機制,避免一刀切式的教學評估,以差異性的教學評估手段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參與熱情,促進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充分尊重不同學生的需求和差異,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標準,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