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琨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鐵河中心小學,江西 南昌 330121)
本文通過對生本教育的概述以及生本教育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做出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教師帶去一定的參考。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針對于其的教育方式與理念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熱門。經多年發展,舊型、老套的教育理念顯然已經難以跟上先進、科學的教育改革,故而亦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及有關教學要求。至此,在現實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已經暴露出多方面的缺陷,如人文教育嚴重缺失、經典文學作品閱讀指導缺乏、生活性作文素材甚少等,以上都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寫作水平。在此狀況下,基于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高度關注及對人才素質的高度要求,教學學者遂提出生本教育,并在有關部門與機構的推動下進行推廣實踐,旨在改變小學作文教育現狀,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
生本教育是一種嚴格奉行以學生為本的先進教學方式,其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守學生主體地位,并注重個體差異性,使所有教學行為都源于學生,終于學生,進而讓每位學生都可得到針對性、合適性的教育,從而取得優異發展,并形成良好的對應學科素養。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而言,生本教育已深受廣大教師與學生的喜愛,其不僅可降低理解與寫作難度,還可充實學生語言詞匯,并有效引導學生利用文字進行情緒情感表達,最終使小學生寫出用詞準確、情感充沛的佳作。
為使學生整理素材、表達情感、準確用詞等的一切與寫作相關的能力得到實質性地提高,小學教師應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弱化范文素材,盡可能地強化生活元素。范文通讀、背誦是學生積累作文素材慣用的一種方式,此方式確實具有一定的效用,但若將該方式單一長期的應用于作文教學中,則會導致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無特點,情感乏乏。生本教育提倡在此基礎上引入形象化、具有相當情感承載量的生活元素,以擴充學生作文素材庫。如在五年級第一學期以“父愛、母愛”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教師便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講述與父親或母親在生活中發生的有趣、感人的故事,在學生講述完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父親與母親的一些行為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深層次的感悟父愛、母愛,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用合適的詞語、句式表達所思所想。
由于心智尚未發育健全,因此大多小學生對周圍事件、事物的感受并不明朗,所以當寫作時,往往不能與所要描述的東西、情感等產生強烈共鳴,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不斷認識新事物,在與學生保持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教會學生與父母、同學等進行有效交流,讓學生在寫作時充分感知所述相關事件、事物等,進而衍生出情感、想法,最終組織語言,構成作文。如在“描寫春天”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首先帶學生到戶外真切地感受春天存在的自然現象,如消融的溪水撒了歡地向前奔騰、俏皮的小草微微冒了尖、藍天上一排大雁緩緩地劃過天空等,并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用文字、圖畫等將其簡單記錄下來,而后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用較為合適的語言將之描述出來。
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學的關鍵,以往此類工作大多由教師完成,具體過程為教師通過評語、勾畫等方式指出學生在作文中的亮點與不當之處,而后學生根據批改意見進行修改。生本教育下的作文批改的主體不單單包括教師,還包括學習、書寫作文的學生,且學生應為主要主體,即盡可能將學生互批互學作為作文批改的主要方式。學生互批互學可讓學生本著批判、學習的心態對待其他學生的作文,使學生吸取教訓、取其精華,進而補益自己的作文,最終形成相對較高的文學素養,此時教師也應在合適時機對批改意見、作文本身等給予糾正、評價等。
閱讀與寫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同等地位,二者是緊密相連的,并可相互促進,即有效的閱讀可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同時寫作也可促進學生優秀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
因此,文本教育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應注重閱讀對于寫作的作用,要將閱讀和寫作進行良好的結合。教師可在了解學生需求、興趣、問題的基礎上,選取一些有代表性且寫作技巧較佳的優秀文章作為閱讀理解教學的對象,通過對該對象的詳細講解,使學生對文章的寫作技巧、用詞方式等予以掌握。同時教師還可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與優秀典型文章進行對比,使學生發現自身寫作的錯誤、缺陷等,并進行自我修改。
生本教育是符合小學生性格特點、語文作文教學要求的優秀教學方式,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語文寫作難度,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小學教師應堅持學生主位,尊重學生本性,明確學生需求,通過聯系生活、培養學生感知力、引導學生互批互學、結合閱讀等方式,開展語文作文小學教學,從而使小學生良好、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