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引言:音樂劇,以戲劇為基本表現形式,并在戲劇的基礎上,通過專業化的音樂演唱,對傳統戲劇中的臺詞進行升級,以此形成了一種音樂與戲劇結合的綜合化藝術表現形式。在高等院校教育機制持續深化改革的背景條件下,院校的音樂專業課程教育中,也將音樂劇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展開應用。而在實際應用效果上,也表現出較為優勢的應用價值與適應性條件。
高校在音樂課程上的創新,吸收了大量的音樂形式與豐富的音樂內容。在教學中,將此類資源形式,融入到具體的課堂中,為學生學習與訓練提供創新的模式與具體的條件。其中,音樂劇作為教學中的具體指導方式,受到了學生的廣泛喜愛,并在積極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形成更加生動的課堂活動形式。
將這一藝術形式應用在具體音樂課堂中時,可以將其與現代化教育理念下的項目教學互動融為一體,以此保證具體教學形式在理念上的先進性,并使整體課程教學活動,形成更加立體化的體系,而不是獨立且零散的一點執行策略。受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影響,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的學習小組,并在每個獨立的學習小組中自主的根據基礎教學指導材料,完成音樂劇項目的采編。當各個小組完成音樂劇演繹之后,還可以在整體音樂課堂中,組織一次文藝演出活動,并通過分組展示的形式,在音樂劇的表演中,完成各種專業性發音的展示[1]。由此,使整體課程在形成模式創新的同時,不會與原本的課堂基本要求相脫節,保證整體教育工作的落實狀態。
受音樂劇教育形式的影響,不僅可以在高校的音樂課程教育中,有效地開發任務驅動教育模式,實現教學方法的應用創新,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學生對于課程學習內容的積極性,將趣味性的戲劇活動作為引導,使其更加主動地完成相對較為枯燥的發音練習。同時,在具體在課堂活動的內容中,還可以通過這種趣味性的綜合活動,調整整體音樂課堂的氛圍環境,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更加“生態化”的高校音樂課堂系統。
高校的音樂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證學生走向專業化、藝術化領域的引路人。對此在音樂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比其他學科更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效率,進而使教師的人生經驗與演唱方法,可以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實現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由此,就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媒介,補充課程教學內容中的師生關系,使這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聯性更加密切,并在音樂藝術領域中,有更加豐富的交流條件,可以作為藝術表演經驗傳遞的有效渠道。
由此,將音樂劇的藝術形式作為有效的溝通方式,并在創建生動、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為師生之間,創造出新的溝通模式,使其在專業領域的溝通,表現出明顯的效率化特征。
另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在教學工作中,將音樂劇作為教學輔助的基礎模式,可以讓教師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觀察,并在其參與音樂劇活動演繹的同時,細致地分析出學生在發音、運氣等一些演唱技巧上的不足。由此,可以針對性的對具體問題進行糾正,保證學生的在專業領域中的健康化發展。而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上,教師還可以對具體課程內容作出適當地調整,并通過一些規范性的小型練習,糾正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不足,以此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尤其在音樂劇的開放性、互動性、演繹性特征的基礎上,可以讓教師更加有效地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并在共同完成具體學習項目的同時,給予學生更加及時且有效的指導,保證學生在音樂劇表演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成長與發展[2]。
高校在音樂專業的課程教育中,需要重點強調對于素質化人才的培養,在保證人才專業課程與基礎學科學習質量的同時,要使其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化人才。具體在音樂專業的學生培養中,要對其藝術能力進行立體化的塑造,并將音樂劇的藝術形式,作為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實現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塑造。
同時,在音樂專業學生中,演唱表演是其藝術表現的基礎形式。在內容上,需要開發出自身的真摯情感,將其與演唱的音樂融為一體,以此保證整體音樂藝術形態展示。而音樂劇的藝術形式,恰恰是對于表演者情緒的最大化釋放。在進行學生情感調動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將歌詞與戲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參與音樂劇演出的學生,可以更加充沛地調動其自身的感情,以此豐富演出的效果。而經過這種音樂藝術形式的訓練,可以使學生不斷積累舞臺表演經驗,并在塑造其藝術情操的基礎上,提高個人涵養水平。
另外,作為教學指導的崗位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引導作用,并在學生進行藝術演繹的同時,將自身的表演經驗進行傳授,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具體的方法有所創新,以此實現藝術表演的持續發展與推進。
總結:綜上,音樂劇是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形式,在應用到音樂課程教學中之后,收獲了學生的廣泛喜愛,并在調整現有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實現了資源內容的有序調配,同時,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深化素質教育的培育目標,使這一課程教學模式,在音樂課程中,展現出了不可替代的應用價值,成為了優化現代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