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淼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0)
課余時間是指除學生培養計劃中課堂教學、實習、實驗以外的時間,對于大學生來說,課余時間還要出去睡覺、飲食等必須的生理活動之外的時間,這部分時間由學生自主支配,受到大學生時間管理能力的影響作用,不同大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利用效果不同,所實現的個人能力發展也各有不同。為了提高大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利用效率,需針對目前大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現狀展開研究。
以某高校本科大學生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大一到大四的大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這項研究共發放出問卷420張,有效回收問卷408張,問卷中涉及到的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的基本情況、課余時間量、課余時間利用與分配情況、自我管理能力等內容。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和大學生性別、年齡和年級分布來看,大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利用現狀體現在下列內容中:
大學生有著較為充足的課余時間,在課余時間里,不同大學生的管理和分配情況有所不同,其中以上網的學生最多,占被調查總人數的7.84%,其次是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的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6.86%,接下來是睡懶覺的學生,在調查中發現,經常在課余時間睡懶覺的學生有很多,并且,大多數學生都有課余時間睡懶覺的行為,這體現出了大學生課余時間規劃不科學的問題。并且,在大學生課余時間規劃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課余時間的有效利用意識不足,僅僅將課余時間用來消遣和娛樂[1]。這種情況的發生原因在于:第一,網絡技術的發展使電子產品普及,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在大學生生活中非常常見,這是導致大學生沉迷于游戲中的主要因素。第二,高校對于閑暇教育的缺失,大部分高校都只進行大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教育,而不注重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意識的鼓勵和培養。第三,大學生學習目標的缺少及不明確。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約束作用,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重視分數,進入大學后,教育工作中對學生分數的要求降低,學生失去的學習的動力,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進而產生了課余時間利用效果不理想的問題[2]。
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意識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教育的缺失,教育者教育理念的不足使得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并不注重對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導致課余時間的價值得不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對此,提出高校開展時間管理課程的發展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授里喲個課余時間的方法與技巧,并實施相應的鼓勵措施,向課余時間利用效果理想的學生提供相應的獎勵。其次,發揮出教育者的引導作用,作為教師,在學生剛剛步入大學階段時,就應向其介紹大學生活的特征和利用課余時間的重要性,并且通過實例和自身的實際行動,帶領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規劃未來的努力方向等,為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提供充足的動力[3]。
無論是大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行為,都圍繞校園生活進行,對此,校園的支持和引導是至關重要的。作為高校管理者,應充分意識到時間管理對于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多的發揮出校園的帶頭作用。可以通過社團、學聯等組織,創設一個利用課余時間的大學生生活氛圍。然后,積極組織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時間,在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創辦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凝聚力,還能為學生留下美好的大學生活記憶,在校園活動中提升自身的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4]。
學生對課余時間的利用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開展校園活動只是其中的一種。針對學生目標的不同,利用課余時間的途徑也有所不同。從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的方式來看,一部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一部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兼職。前者的目的在于取得學習成果,后者的目的則在于獲取經濟,為自己的生活開支爭取經濟來源。無論是哪種課余時間的利用行為,高校都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對于學習的學生來說,學校可以為其建設圖書館等學習場地,優化學生申請學習場地的途徑。對于兼職學生來說,高校可以為其尋找適合崗位,或者在校園中為學生開拓出創業與創新的平臺。在課程的安排上,為課余時間提供便利,在可行的前提下,提高課程的集中性,使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發揮出課余時間的價值,在適當的平臺中展示自我,提高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等,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5]。
綜上所述,通過對某高校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高校中大學生存在課余時間利用不足、時間管理意識不高等問題,對此,從問題的產生原因出發,包括學生的行為動力和教育問題幾個方面,并提出了促進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的發展對策,分為校園組織、提供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的平臺和空間、進行時間管理的相關教育等,鼓勵大學生充分利用自身的課余時間,提高時間管理意識,在不斷的實踐鍛煉中提升自身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