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劉慧穎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自“新工科”概念一出,各大高校廣泛關注和討論,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17﹞6號文件中將新工科的內容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學科專業的新結構、分類發展的新體系以及教育教學的新質量。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與新工科相結合,要找到著力點,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我國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的培養上起步較晚,模式較為單一,尚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在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統一規劃和系統培養。部分高校只是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一部分,并不能將創業基本知識、基本素養同專業學科學習相結合,對現有的教學教育資源運用不夠充分,將創新創業教育孤立于其他專業課程學習。
當前,絕大多數應用型高等院校仍采取過去的教育教學模式,雖然在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中也融入了創新創業培養目標,也分配了具體教學內容和課時,但是缺乏具體的執行措施,大多數只是為了應付檢查。由于部分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輕視,大學生主動參與到創新創業中的積極性較差,大多數是被老師帶隊,才能參與到大學生創新創業中。而且學生主管認為大學生的任務就是學好專業課程知識,創新創業屬于副科,不應該分配自己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對自己的就業沒有什么幫助。所以當前大部分大學生既不想創新創業,也不具備創新創業的能力和素養。
培養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當前部分高校沒有轉變觀念,沒有對創新創業配備足夠的教學實踐資源和教師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的教師資源和教學實踐資源嚴重不足,甚至只有一個創新創業教師負責全校的創新創業教學課程,其他由兼任教師來擔任。創新創業教師的專業性不夠,導致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出現困難。
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也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其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培養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其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目標要適應于經濟社會發展。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要重新定位,將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與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融合,對于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都進行相應的調整,成為較為完成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何科學的、可具有操作性的符合實際的制定人才培養模式是所有應用型高校應當認真思索的課題。
培養一支專業過硬、實踐經驗較多的師資隊伍。改革創新創業教師的聘任、考核以及晉升的標準,對于專業過硬、具備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教師制定單獨的系列指標,建立激勵機制,引進更多的對創新創業感興趣、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作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師。同時增加創新創業實踐資源。國家應該大力扶持應用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部分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缺乏實力為在校生提供創新創新的實力,國家應該給予創新創業表現突出的院校一定的物質激勵,如建立前企后校、校內工作室以及校企聯合等人才培養系統,建立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基地。這樣的資金扶持不但使高校獲得了資源,也使企事業單位創新創業帶來知識和智力上的支持,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性循環。
校企雙方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企業需要和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優化和調整專業實踐課程設置,增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課程,重新架構適合創新創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包括課內訓練、課外實踐以及第二課堂共同構成。課內訓練主要注重對于學生思維邏輯的訓練,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和思考方式方法,通過課內訓練讓學生課題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課外實踐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踐對于課上學習的內容進行實踐,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共同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為了滿足“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增設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大學四年本科學習過程中,可以參與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以及全國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等學科專業競賽中。通過課內訓練、課外實踐以及第二課堂構建比較完善的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
成立校企合作班,根據企業需要設立動態課程,建立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完善人才培養的管理體制,校企協同育人。從而使企業愿意與高校合作,愿意出人到學校為學生進行培訓,愿意學生到企業去實習,參與到具體的工作中,老師愿意到企業去掛職鍛煉,實現學校、老師、企業、學生多贏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環,從而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必須人事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必須認識到市場崗位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必須認識到人才培養的改革才是應用型高校的唯一出路。應用型高校應立足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總結經驗,把準脈搏,才能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