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實踐教育體系涉及到對實踐教學過程的指導、監控、考核與評估。在指導力量上應建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職酒店管理類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不少院校在學生實踐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整體現狀來看,學生實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理論與實踐教育呈脫鉤態勢。通過調研發現,高職院校酒店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時間大多集中在第四和第五個學期,其他時段以在校集中學習系統、寬泛的理論知識為主,較少有接觸行業的機會。而根據現代酒店業的特征,學生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服務意識、誠信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應是培養的重心,這些素質和能力的訓練如果僅僅是停留在課堂理論灌輸,缺乏真實場景感染,就高職院校學生的接受能力而言是缺乏實效性的。
(二)實踐教學的推進力量單一。當前實踐教學主要由高職學院單方面推動進行。由于多方面原因,雖然很多專業都進行了產學合作,但是合作僅停留在參觀企業、與企業管理人員交流等較低層次。學校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缺乏對企業的認識,更無法與企業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學生也去企業實習,但大多是放任自流的實習,缺乏必要的指導和管理。目前我國酒店管理類專業實踐實習大多是由院校單方面負責,缺乏與實習企業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導致企業主觀上對學生實習缺乏積極性和合作精神,難以給實習生提供較充分的實踐鍛煉和有效的指導[1]。同時,學校對學生在企業一年時間的實踐實習目標和實習任務缺乏嚴格的界定,對實習內容缺乏細化的考核標準,實習質量評價缺乏可操作性,客觀上給實習的組織、管理與評價帶來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不利于實習環節中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監督與管理,以至于很多實習酒店把學生當勞力,學生把自己當勞工。
(三)實踐教學支持支撐條件不足。實踐教學難以取得預期實效,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學校進行實踐教學的支撐條件不足。如實訓基地及設備、“雙師型”教師的缺乏等。分析目前高職高專部分專業課師資來源,其途徑主要有四:一是非本專業畢業的教師,二是本專業畢業的教師,三是來自本行業的教師,四是本校畢業后留校擔任教師的。由于大部分專業教師沒有在本行業工作和實踐過,或者雖然實踐過,但實踐時間較短,實踐崗位層次不齊全,實踐多數是非脫產的,加上專業教師普遍存在年齡較輕、學歷較低、改行較多、骨干專業教師擔任中層以上行政干部減少授課量或流失較多等問題,因此高職高專嚴重缺乏“雙師型”教師,在校專業教師停留在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的層面,從數量、質量上看都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2]。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在德國實踐中并還沒有得到完全實現,如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按照職業能力的成長規律進行了重新構建,特別是在職業基礎教育階段還保留著部分傳統的學科課程。盡管如此,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在德國乃至歐洲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為人們所接受,而且還以此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著探索,使職業教育更加接近真實的職業世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育對我國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示啟示:
酒店管理專業實行工作過程教學模式使三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基礎夯實。學校、企業、學生是模式實施的主體,三方對模式的認可度直接影響模式的實施效果。尋求三方共贏的切入點是模式實施的基礎工作。作為校方,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根本任務,不光是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職業思想的鞏固,學生一進校門,就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平時與企業的接觸中潛移默化,從接受到認可,再到內化,使得學生對企業的經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職業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作為企業,為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當務之急,尤其是員工流動的酒店行業,人才是企業發展和提升的第一大瓶頸。通過該模式的實施,其后備人才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職業思想明確,企業文化認同,員工的流失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控制。作為學生,比同類學生較早地熟悉酒店,會更主動更自覺地學習。
工作過程教學模式是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期間涉及到雙方培養成本的分配、教育方案的協調、指導教師的選配等諸多問題。學校和企業合作關系的密切程度關系到模式能否順利實施。在這方面,學校與企業之間既要“兩廂情愿”,又要有相應的交流和溝通機制予以保障。建議建立了由學校和企業雙方參與的領導小組,并使其活動經常化、日常化。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主要重大教學決策由雙方協商決定。通過校企合作實現:
酒店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經濟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術型、技能型人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設計上解構了傳統的學科體系的職業教育,建構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為深化我國酒店管理職業教育的教學與課程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