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江山 曲芊芊 任士龐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自信之根,它是我們的精神命脈,是凝聚中華兒女的主線。中醫藥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蘊含的多元價值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中醫藥院校要對大學生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增強其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為傳承和發揚我國中醫藥事業而奉獻終生。
中醫藥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源于中國傳統哲學精神,“醫乃仁術”“大醫精誠”源于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三因制宜”“辯證論治”“調和致中”的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往復”“中庸之道”等一脈相承。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傳統醫學,著重從宏觀、系統、整體來揭示生命、健康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實踐經驗,深深地融入民眾的生產和生活中,是中國人民強身健體、防病祛病的有力武器。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女士,因帶領團隊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講述研究歷程時,她說,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中醫藥典籍是她們的研究起點和靈感來源,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對她發現青蒿素起著重要的作用。傳統的中醫藥學不僅是古代科學的瑰寶,更是一個具有現代研究價值的寶庫。中醫藥至今在臨床醫療服務和預防保健方面仍發揮著療效確切、作用獨特、方式靈活、費用相對低廉的優勢。除在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癥的防治中有獨特優勢以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西方社會思潮暗流涌動,常冠以“科學名義”“學術之爭”“醫學常識”等幌子黑化中醫藥的功效,消解人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可度。中醫藥院校的學生,要不斷深化自我專業學習,用專業知識科學武裝自己,完善辨證論治的思維發展,更要自覺抵御西方各類思潮的侵蝕,提升明辨是非能力。
中醫藥院校要重視制度的迭代更新,融時代背景、中醫藥文化于一體,完善頂層制度建設。統籌規劃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尤其是新校區的中醫藥文化氛圍營造,讓一景一物皆能呈現出育人的效用。提升中醫藥文化主題活動的魅力,形成校園品牌效應,于無形中深化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結合學生特點,創新中醫藥文化建設和宣傳的載體,以更新穎、更多樣、更生動的方式迎合學生的內心需求,拉近其與學生的距離。結合地域差異,積極汲取區域特色的中醫藥文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中醫藥文化脈絡的縱橫相通、源遠流長及博大精深。
中醫藥院校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搭建多元鍛煉平臺,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實踐平臺的搭建中,傾向性地建設注重專業服務的載體,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發揮專業所長,展示專業技能,讓其真正在實踐中感悟到中醫藥專業對社會的作用,感受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加強管理和考核,提升實踐的效果,重視對結果的考核和成果的校園宣傳,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實踐活動的意義,提升實踐育人的效果,同時也進一步濃厚校園專業氛圍,增強中醫藥文化氣息。
“和合致中”所強調的是中國文化的融合精神,中醫藥院校要積極與國外高校對接,建立更多的短期訪學交流機會。通過建立學制連讀、孔子學院等項目,讓中醫藥院校學生有更多出國交流的機會,汲中西醫之所長,不斷提升自我專業技能。同時,爭取更多的國際志愿服務項目,向世界展現中醫藥的生命價值。堅持文化的本土化。中醫藥文化要堅持與本土文化的“和合”,學生對外交流學習與宣傳過程中,要能以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和視角去合理地推廣中醫藥文化,從而增進兩者文化的融合,增強當地人的接受度。提升中醫藥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吸引世界各區域對中醫藥感興趣的學生前往學習深造,擴大該類學校的世界知名度。
綜上所述,中醫藥文化自信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中醫藥院校要以生為本,立足實際采取多種有效策略,以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中醫文化自信心,以培養出更多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正直、誠實、勤奮、進取,勇于創新的新時代的中醫藥人才,為我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的發揚光大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