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南陽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在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中,對學生聽力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和口語會話能力的培養較為系統,且界限分明,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的目的[1]。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部分學生雖然能夠較好的完成聽力或相關英語文章的學習,可是對其中所蘊含的某個單詞的實際含義,某種語言邏輯形成的民族背景顯得不甚了解[2],這樣一來,即使能夠較好的完成相應的訓練,但在對英美文化、其他國家的文化的認知方面并沒有得到必要的鍛煉,語言文化的素質也沒能得到相應的提升。這種對文化背景的無意“規避”,勢必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僻,甚至在后續的學習和跨文化交往中形成溝通的障礙。在全球視野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諸多的困境,口語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距,英語交際中由于文化的差別帶來的交流的障礙等,都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5]。而實際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溝通的隔閡往往來源于不同文化承載的語言內容,因此,處理好文化教學與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本文從這一視角出發,對全球視野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與實踐問題進行研究,旨在通過本文的工作,為大學英語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有關文化教學的思路,以便更好的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和外來文化的學習和運用。
為了獲知大學生英語學習中是否有必要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繼而尋找培養的途徑和方案,2011年10月-12月,先后對河南省的一所211院校,一所一本院校和三所二本院校的2501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有關方面的調查。調查方法涉及問卷法、訪談法、文獻法等,最后運用統計軟件 SPSS15.0結合Minitab15.0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通過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對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差異較為敏感。在風土人情、價值體系和生活水平的態度上,選擇“好奇”的比例都超過了50%,在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方面,分別有54.23%和72.67%的大學生表示“不感興趣”。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當代大學生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有著濃烈的興趣,但是對其中的文化差別和人文環境等卻存在諸多的“盲區”。比如,只有12.82%的大學生了解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只有8.22%的大學生了解他們的語言習慣,只有10.27%了解當地居民的價值體系。
在對大學生問及“英語教學中應該培養哪方面的文化”和“你對所關注的文化持什么態度”時,回答的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有67.26%、78.23%和60.19%的大學生分別認為英語教學中注重對“風土人情”、“語言習慣”和“價值體系”的介紹是重要的,有87.01%的大學生認為介紹“地理位置”不重要,有63.20%的大學生對是否介紹“生活水平”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
1.語言學是一門變化發展的學科,英語也不例外,在英語漫長的進化歷史當中,各種英語變體層出不窮,它們代表的含義在不同的時期也不盡相同[6],因此,為了實現無障礙的跨文化交流與溝通,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應該將強對英語變體和不同變體之間的差異的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的發展歷程。
2.時至今日,包括漢語、英語等世界主要語言在內的語言體系都發展著快速的變換,與語言的表述為主的流行文化已經走進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7]。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這種通俗、時尚易為大學生接受的語言的講解和辨析,這樣不但能夠如今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相長中改善英語學習的效果。
3.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向學生傳遞不同文化之間有關日常交際的信息,體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以此來促進學生對非母語文化的理解和掌握[8-10]。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的去了解和發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實現跨文化意識的自我培養。
1.通過詞匯教學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詞匯是英語學習的最小的單元[11],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從單詞出發,對與該詞相關的詞組、成語、諺語等進行文化詮釋,以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2.通過口語教學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由于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差異[12],中西方在日??谡Z表述上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為此,需要在英語口語的教學中將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的聯系起來,共同完成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3.通過英語閱讀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分布著大量的英語閱讀材料,這些材料大多介紹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等信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其于中國的文化習俗等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豐富和完善其知識結構[13]。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14]。以下分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學生學習角度和教育資源的利用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試圖從中尋找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實踐路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是對為人師者肩負的責任的整體詮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中,首先要加強對教師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教育,在對廣大教師進行教育和培訓師,不但要讓其充分認識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還應使其明確肩負責任的重大,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豐富和完善不同文化背景下相關知識的學習[15]。只有教師這一教學工作的“源頭”“擺正了方向”,才能做到“水到渠成”,協助學生對世界文化進行批判性的吸收。
在對“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進行履行時,教師的角色也完成了由管理者向引導者的轉變。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形成更加清楚的認識,并逐漸將這一認識融入到英語學習的行動中來[15,16]。這一結果的最終形成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因為,這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語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背后的語言,還使其與該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思維方式進行了融合,而這是語言學習的精要之一。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多種資源的配合[17]。因此,教學活動中除了要組織好課堂教學,發揮其“主場”不可替代的作用外,還應在課后或業余時間不間斷的進行跨文化的學習和實踐。比如教師可以引導或組織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精讀和討論,對當地報刊雜志(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上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辯論,也可以組織學生在線觀看英語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原版影片,以此達到對非母語國家風土人情、價值取向以及英語變體等方面的學習和認識。
作為世界通用的語言,在時代發展變化極其快速的今天,英語已經不再作為一種交流的工具出現,更多的時候,英語(包括其他語言)已經成了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了太多的獨特的民族文化、異域風情,價值信仰,這些都需要當今的大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究。本文以全球化的視野,對當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與實踐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并試著給出了解決問題的路徑。如果繼續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會得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