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鏡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將對大學生在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劉偉,鄧志超對我國8所大學創新創業現狀進行調查,他們發現,大學生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相關問題時,呈現以下狀態:1、雖然創新創業教育在大學生當中認識度較高,但與專業教育相比,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高校本身在面對創新創業教育時,也經常面臨師資不足,課程體系不健全,政策支持薄弱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2、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較高,但創業價值取向差異較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方式和內容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對創新創業實踐相關的實踐活動需求較大;3、社會環境和政策扶持程度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愿望和行為影響較大,政策扶持和社會風氣將推動學生實現創新創業活動。劉偉,鄧至超針對以上問題,給出了以下政策性建議:1、建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標準模式和課程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體系的有效融合;2、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要多元化,體系化;3、強化并豐富“校企”合作內容,保障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實現“產學研”一體流暢教學;4、完善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培育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重慶大學不斷嘗試創業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重慶大學流年多的創業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課程組教師通過創業課程的反正課堂實踐,摸清了大學生在創業課程中的學習規律,通過實踐數據分析和問卷調查數據提出了創業課程中試點翻轉課堂的滿意度、運作機制和評價機制,構建了一套適合當前大學生學習規律的創業課程教學模型。
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的探索在歐美等國家的研究起步較早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實踐已經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專創融合”已成為一種常態化教育理念和形式。輻射式、聚焦式、混合式這三種教學模式是面向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模式。與美國不同的是,英國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模式”,創立英國科學創業中心,設立“高等教育創新基金”等組織機構從而在政策和資金上保障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和運行,促進企業與高校開展合作,推進產學研合作。德國模式則是通過推進“職業培訓雙元制”來加強本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形成企業與高校協同育人機制。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滿足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化”是指高校將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教學實施和改革的目標,學校的課程改革開發與建設,教學方法改革、管理和服務等環節都圍繞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這一核心目標,這也符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客觀規律。在現在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創新創業教育應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主體思想和目標。創新人才應具備在行業領域中掌握較高研究水平,具有很強的創新型思維和實踐操作能力;創業人才能夠在社會和生產時間過程中把知識、科技創新的成果物轉化成一種新產品或是新服務,使市場需求有所創新的人才。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培養與實踐,將有利于提升“雙創”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學習專業、通融專業、連接企業、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發展將有利于突破目前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瓶頸。一方面,將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將突破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企業家教育、就業教育、職業教育”等狹隘思想;另一方面,將創新創業教育從“素質教育”的誤解中解脫出來。創新創業教育“全程化”將明確培養只想,突出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等方面的具體內涵,并為高校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經驗。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方面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現狀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方向高度敏銳;三是有能力面對實際問題并合理解決。以上特征也意味著創新創業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社會化程度。因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大課程”,改課程需整合校內外資源,企業行業及社會機構聯合開發課程,實現協同育人,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創新創業新型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全程化應首先在課程體系上進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1、集成化課程教學目標。傳統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傳授相關知識為主,要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化,就需要將課程目標由單一知識傳授過渡到知識、創業能力、創新精神上,才能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飛躍。2、完善課程設計。學校要做好統籌規劃工作,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貫徹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遵循課內外結合,知識與實踐學習并舉,任課教師與第二課堂指導教師相配合,課程學習與校園活動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合理統籌知識傳授,創業模擬實踐,校外創業企業參觀實習,創業人物交流,創新創業賽事參與,項目跟蹤與孵化等環節,落實課程內容。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通過小組討論,課外調查報告,課內練習,案例分析等豐富課堂內容。開放在線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隨時可學的機會和資源。3、教學形式模塊化。開展模塊化的教學形式,以主題為模塊,聯合翻轉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參與度和積極性,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從而實現知識理論學習和能力提升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