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質祿
(南昌縣向塘鎮第二小學,江西 南昌 330201)
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任務,所謂立德樹人,要求學校教育應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和心理的發育提供有效引導,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思想品格的養成。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和目標,是培養具有道德、文化和綜合素質的當代學生的有效途徑。“立德樹人”理念在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中的滲透,要求語文教育應當以創新的思路,科學的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語文教育的重要位置,通過有效引導,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思想品格、道德品質及行為規范,為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在具體的實踐當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包含著大量的德育教學素材,要促進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應當立足于教材內容,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內容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促進德育教育的滲透。
例如:在學習《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將鄧小平爺爺的生平故事融入課堂教學當中,通過“鄧小平恢復高考”、“特區建設”、“鄧小平訪美”等鄧小平的生平事跡,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偉人的一生及他為國家做出的突出貢獻,引導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德育教學效果;又如在《“兩彈元勛”鄧稼先》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了解鄧稼先為國家航天事業做出的重大貢獻,及其為理念、信念奮斗終生的偉大事跡,將樹立遠大志向、有理想、有抱負,為夢想不斷奮斗的德育教育主題融入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理想與信念的意義,在學生的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伴隨學生一生的寶貴財富,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學校教育應當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立足于當下,返璞歸真,注重道德品質對人的影響與塑造作用,積極開展德育教育。
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以榜樣和典范的力量,引導學生感受和學習優秀道德模范的課文及故事,將語文教材中那些誠實守信、積極進取、愛崗敬業、刻苦奮發的感人事跡以全新的教學形式進行展示,以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形式,提高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1];另一方面,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身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的示范和帶頭作用,以嚴格的道德和職業標準要求自己,以實際行動影響學生,以達到以己度人、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恪守愛崗敬業的優秀職業品質,關心、尊重學生的需求,以親切和藹的姿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以春風化雨的精神看待當前的教學工作,從自身出發,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圍,促進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在學生每天學習之余由教師組織進行誦讀,通過經典誦讀活動,加強學生對《弟子規》中如“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等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并轉化為對自身的道德品質要求與行為習慣指導,從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教育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生對德育教育的內涵和目的可能無法完全理解,而豐富的語文教學活動,可以滿足小學生好奇心強、寓教于樂的學習需求,將德育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當中,既能增加語文教學活動的深刻意義,又能夠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理解德育教學的內容,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秀的道德品質及高尚的人格精神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不斷的滲透,從而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養成習慣、形成正向的價值觀念,提升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中,教師將雷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一生向學生進行展示,將樂于助人的德育理念在課上進行普及,而后教師可以發起“學雷鋒、做好事”的語文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體驗交通指揮員的一天、或在養老院照顧老人的一天,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助人為樂的收獲,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個人的成長,將樂于助人這一良好品質融入自身的日常行為當中;又如,通過《只有一個地球》、《大自然的啟示》等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課文的學習,教師可以組織“我為地球媽媽做貢獻”的環保活動,帶領學生在校園內、街道上、公園里進行環保宣傳活動,或舉行垃圾分類PK大賽,通過這樣的方式將環保的理念融入小學生的提倡行為當中,倡導以身作則,愛護環境,積極宣傳環保理念,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良好品質。
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應當以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充分融合,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立足于語文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在課本內容中深刻挖掘德育教學素材,在語文教育中注重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培養,組織豐富多彩的德育踐行活動,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從而將德育理念深入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