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金妍希 葛玉麗
(大連科技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有些高校對于專職教師基本工作量并沒有按照職稱和學科進行科學地設置,因而出現了職稱較低的教師因為能力有限而無法完成課時要求而精力富余的教師無法得到足夠的課時,從而影響了高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同學科的教師可能會因為基本工作量相同而產生負面情緒,從而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高校的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在現階段,因為講課費的多少只與實際講課量相關,所以很多教師只關注自己的課時數量而不關心教學質量是否達到標準,這種亂象不僅使高校的教學資源不能得到合理分配,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前提下學生得到的課程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各個高校對于專職教師的超課時都有一定的獎勵機制,但是很多高校的超課時獎勵機制因費用標準太低所以無法起到預期的激勵作用。缺乏吸引力的超課時費,導致了很多教師不愿意承擔更多的教學任務,因而學校的個別教學任務經常出現無法完成的情況,從而造成高校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高校專職教師工作量標準應該綜合教師所在的學科、課程類型、職稱、工作經驗等多個因素進行全面考量。例如:工學專業課教師的基本工作量因為專業性更強,因而應該比工學基礎課教師的基本工作量少;同學科的副教授的基本工作量應該比講師多,講師的基本工作量應該比助教多,教授雖然要承擔許多科研任務,但是仍然要為其設置合理的基本工作量,如此一來可以保證學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師資資源,從而保證教學質量。
教師基本工作量要能夠真實反映教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教師的工作量考核制度要能夠對教師提報的工作量進行多層校驗,以達到工作量真實性的原則,實現按勞分配、按勞動成果分配的原則,高校也可以將教師的當期實際工作量來作為對教師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分配的依據,從而使教學單位的教務任務可以更合理的得到分配。
教師工作量標準不能僅僅針對理論課,而是要針對理論課、實踐課、公選課、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多種課程類型進行全面考量。針對教師的個人優勢和實際精力來進行工作量分配。這樣可以使教師能夠在最適合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優勢,以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教師工作量標準一經確定應該立即向校內所有教師公示,以達到公開性的原則,讓所有教師熟悉了解工作量的標準和核算方式,讓教師和各個教學單位能夠在符合標準的范圍內更加合理安排教學工作的分工,同時也讓教師自己也能夠核算的工作量,增加工作量核算工作的準確性和參與感。
首先,高校應該根據專職教師所在的專業對工作量標準進行設置,例如因為工學專業課的專業性要比社會科學專業課的專業技術性更強,所以工學專業課教師的基本工作量應該比社會科學專業課的基本工作量低一些,以此讓教師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為學生講授課程內容。其次,同一學科中的教師應該根據職稱來制定工作量標準,助教職稱的教師因為經驗相對較少,所以不宜承擔過多的工作量,而是應該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授課能力的提升和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上。講師職稱的講師因為已經具備3年以上的教學工作經驗,所以可以承擔比助教更多的工作量,是教學工作的主要力量。具備副教授職稱的都是擁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教師,理論知識非常扎實且教學經驗豐富,是教學活動的中堅力量,因而被賦予的教學工作量應該是所有職稱中最多的。教授職稱的教師一般都是致力于各種研究課題和科研項目中,但是盡管如此教授仍然應該承擔足夠的教學工作量,以保證教授的寶貴經驗知識可以通過課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掌握到學科發展的最新知識和發展趨勢。
在目前高校教師工作量考核的指標中,并沒有將教學質量納入到工作量考核指標中,而只是作為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一個指標。因而應該將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加入到工作量考核的標準中,即教學單位、教學督導、學生都會參與到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中,且這個評價結果將會影響教師的工作量最終結果,從而促使教師能夠更加重視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高校教師超工作量獎勵機制應該是根據各學科教師人數和教學任務的多少來決定。例如某些學科的教師人數不足,需要教師更多地進行超工作量教學,那么超工作量獎勵機制應該是在一定范圍內教師超工作量講課費應該是正比例增長,以激發教師承接更多的教學任務,以保證教學任務全部完成。如果某些學科的教師人數過剩,則需要對教師的工作量進行控制以免出現少數人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而有些教師卻無可課上的情況。那么超工作獎勵機制應該是在一定范圍內教師超工作量講課費應該是反比例增長,以促進教學資源更合理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