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金池
(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河北 保定 071000)
自主閱讀是學生了解知識、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小學語文學科中閱讀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可以使學生積累深厚的文字基礎,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能切實的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開發學生的雙商,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階段是其各項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把握此關鍵時期,堅持和貫徹生本教育理念,以多樣化、豐富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就目前的小學語文學科的整體教學活動來看,普遍存在教師授課方式單一,師生互動交流嚴重缺乏的情況,受制于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不足的性格特點,教師將時間和精力過度勇于課堂紀律的維持上,反而忽視了課堂授課內容的質量,使得語文課堂浮于表面,難以獲得實效。除此之外,學生面對嚴肅的教師和緊張的課堂氣氛,難免會產生害怕和抵觸心理,不愿積極主動配合課堂授課,更不愿與教師交流溝通,阻礙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導致課堂學習氛圍壓抑、低沉,缺乏趣味性和多樣性,最終影響學生學習效果[1]。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最高效的教學方式是引導學生自發主動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從教師那里接受知識的輸出,因此,教師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就成為其應當考慮的問題。就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并未意識到這一問題或者是即使意識到了也并未重視,仍然選擇照本宣科的對課本知識的進行灌輸式教學,這就導致學生在一開始學習時就難以萌生學習興趣和探究興趣,只知道被動的接受,然后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學習主動性得不到提高,從根本上抑制了學習效果的提高。
小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在選擇閱讀素材的時候沒有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閱讀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進行選擇,進而導致閱讀素材內容的質量和題材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得閱讀教學與學生個體之間出現隔閡和排斥現象,此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途徑和平臺十分有限,難以實習全方面、整體性、系統化的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故步自封,安于現狀,而是應當隨著教學改革活動的推進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更新和完善,改變傳統落后教學觀念,為學生創建一個內容豐富多樣,充滿新奇性和趣味性的閱讀課堂,為閱讀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幫助教師高效有序的開展閱讀授課,跟進教學進度,保障教學效率。
健康良好的師生互動對于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努力創建更多的途徑和機會增強師生雙方的信息傳遞,尤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文學鑒賞水平的培養一定離不開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礎上,將自身的感悟和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進而相互觀點的碰撞和融合中獲得對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通過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拉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有效的活躍了課堂的氛圍,為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優質的外部條件,提高閱讀授課的有效性。
情境化教學方式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既降低了教師的教學壓力,也使得學生的閱讀活動更加多樣化、靈活化,比如說,教師可以根據閱讀素材的內容為學生創建生活化情境、問題情境等,讓學生突破刻板化課堂的束縛,在更加貼近文章情境的環境下進行閱讀,這樣會幫助學生更快進入閱讀狀態,感知作者情感,體會文章內涵。
在閱讀授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維持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堂小游戲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指定一篇文章或者由學生自行選擇一篇文章,經過熟讀和分析講解之后,讓學生嘗試著對文章進行劇本化改寫,然后以舞臺劇的形式將文章的內容在三維空間進行還原,通過這樣的小游戲,既可以實現學生對閱讀素材的實質性理解和把握,還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的積極主動性[2]。
小組教學作為一種極為常見的教學手段,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某一個主題如“親情”或者“友情”等等自行尋找閱讀素材進行閱讀,然后在組內進行讀后感交流,分享心得體會,也可以相互交換讀本,實現資源共享。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積累閱讀和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和閱讀感知能力,有效的實現整體閱讀效果的提升和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自主閱讀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通過游戲化教學、情境化教學、小組化教學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的積極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的穩步推進。
參開文獻:
[1]劉敬云.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現代化:1[2019-08-29].
[2]周德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納稅,2017(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