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海
(江西上高中學,江西 宜春 336400)
隨著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只是注重了對于歷史知識的記憶,沒有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加以分析,刻板無趣的文字知識也造成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于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讀和分析歷史資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歷史思維主要包括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初中階段,應注重將學生的線性思維模式逐漸轉化為辯證思維模式,線性思維模式下,學生缺乏對歷史事件的關聯性分析,而只是單純的記憶歷史事件,缺乏對其內在聯系的分析,不能理解一些歷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及其歷史意義。而在辯證思維模式下,學生通過對相關歷史資料的解讀、分析和歸納,就能夠發現其中的奧秘,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1]。
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下,學生總是遵循著教材的結論和思路去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沒有突破和創新。而在創造性思維模式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突破解決問題的常規方式,自主探索歷史規律,產生新的分析成果,有助于培養學生敢于沖破束縛,敢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意識和能力,培育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好教材基礎知識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因為只有擁有了豐富的歷史知識輸入,才能談及思維能力的形成,才能最終體現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而且,歷史教材中蘊含的知識是極其豐富的,課前教師應做好充足的授課準備,精心研究課程,明確授課目標,準備好授課流程;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應帶領學生學習基本歷史事件的關聯知識,還應引領學生學會分析教材中講述的相關事件的延伸,包括分析事件之間的聯系、總結事件產生的必然因素和客觀要求等。學會分析這些教材的延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有很大作用。另外,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學生們通過這些練習,一方面可以接收到課本知識以外的延伸知識,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2]。
在新課改的要求中,有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內容。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單一的教師講述的授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阻礙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實際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提前準備好課程內容的同時,也應要求學生進行提前預習。教師可以提前通知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提前明確課程任務,帶著學習目標熟悉教材內容,把預習中的疑問記錄下來,帶著問題開始課堂學習。這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一步。在課堂上,教師應轉變自身角色,從教師主導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要對學生進行單一的歷史灌輸,不要讓學生認為老師的講述是公認的真理,應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除教師的講述以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或開展歷史知識辯論會的形式,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相互幫助,共同成長。在討論的主題方面,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主觀的題目,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意識和能力[3]。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就包括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任務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置身于一種學習、探究的氣氛中,使學生可以自覺地、主動地感受歷史,從而激發起學生了解和探究歷史問題的愿望。教師在課前導入課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課程相關的記錄片或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圖片賞析,使學生盡快進入本節課程場景[4]。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脫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單純的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歷史事件得到的結論往往是不準確的。要讓學生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分析歷史材料時,應認真閱讀歸納,應逐條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和具體的產生原因等主要內容,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答題時應思路清晰,觀點明確,決不能不加分析,匆忙下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學會搜集較全面的歷史材料,總結歷史事件的相關內容,探尋事件的本質,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5]。
如此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要優化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主思考,主動參與討論研究,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培養策略,提升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