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磊
(分宜二中,江西 新余 336600)
在教學理論與實踐之中,有關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方針的實施日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出發,核心素養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學科知識的完整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學習經驗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在這一角度上,這也是順應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的表現之一。而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通過比較分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以史為鑒這一歷史學科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上面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尋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需要從課程安排,教材設計,教學目標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探討。而核心素養的培養則與這幾個方面都有著相對緊密的聯系,可以說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了課堂教學的始終。
從課程安排來看,高中歷史教學大致以經濟,政治,文化為界限來劃分教學內容,大體的教材安排也是以此為基準的。在其中又可以依據時間順序,地理位置等因素對課程內容進行安排[1]。
而從教材設計來看,大多數的高中歷史教材,在編排上是通過時間,背景,影響等幾個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核心素養培養中的要求學生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明確的分析歸納,并能夠做到相互聯系比較,從中得出新的觀點和認識的教學要求。基于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比較分析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運用知識。
就教學目標來說,核心素養的養成一直是被強調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后,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案,這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宏觀角度下分析了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后,我們不難發現,歷史學科的教學特點正是決定了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針對核心素養的要求,改革具體的教學方式,從實際教學中入手實現核心素養發展的教學目標。
通過對長期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把握高中歷史教學特點,并進行歸納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通過比較分析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學科的學習特點,掌握學習方法,實現對核心素養的養成。接下來,就具體的教學方式進行探討。
從整體的教學安排來說,高中歷史教學中每一個章節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知識內容,這與歷史這一學科內容寬泛,邏輯嚴謹的特點息息相關。與這樣的特點相對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教學提綱的重要作用。教學提綱能夠幫助老師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的脈絡聯系,也能為學生提供復習與預習的思路,尤其是像高中歷史這類知識點相互聯結,在相互比較中探究所學內容學科,在撰寫教學提綱時,更應該注意把握知識點間的比較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將這部分比較的內容作為重點,這樣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脈絡,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和歷史學科的專業素養,也能幫助他們及時復習鞏固,提升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需要把握課堂提問的難度,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掌握程度和思維方式,要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更深層次的思維方式。這一點突出表現在教材的內容編排上,由具體的事實描述到其背后的歷史意義,由單獨的章節學習到系統的比較探究,這些由淺入深的結構設置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歷史這一學科的特點。而相對于課堂提問來說,課后探究類的任務則更能體現歷史這一學科更深層次的學科素養。因此,需要重視學生們在課后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從對所學知識的探究中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積極與他人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這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的良好習慣。在問題難度的設置上,也應當偏向于探究性,這樣的話,學生只有通過自己搜集資料,或者進行小組討論,結合比較分析的學習方法,匯總各方的觀點,得出相對來說客觀,具體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文本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乃至于創新意識都能夠得到提升[2]。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師的教學內容需要具有一個清晰的結構,只有在一個清晰明了的結構之下,學生才能體會到所學知識的邏輯性和層次性。而這同樣也離不開對于所學知識的比較和分析,比如說“辛亥革命與戊戌變法在性質上的差異”與“辛亥革命與戊戌變法的影響”這兩個問題存在遞進性的關系,如果忽視了這種關系,如果對于所要教授的內容間的關系不加以分析比較,也就很難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更明確的認識。這種層次性最終是為了指向更深層次的內涵,但由于學生對于概念性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難以理解,所以通過比較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們對知識結構有更客觀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學生能夠形成自己思考的內容,對于歷史的核心素養也會有更深的認識[3]。
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貫徹核心素養培養方針,需要對學科特點進行探討鉆研,并且要懂得分析學生的階段性學習特點,在此基礎上總結概括,圍繞著學科素養培養這一中心理念,展開教學工作,才能真正滿足素質教育下的人才培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