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信息技術獲得了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對教育的影響尤為巨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改變了原有的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積極研究并推進信息技術與美術鑒賞課程的整合,進一步提高美術鑒賞的教學效果,很有必要。
高校美術鑒賞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賞析及評價美術作品的技能,樹立科學的審美觀。如果美術鑒賞離開了美術作品,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審美教育也無從談起。因此,擁有大批的高質量的優質圖像資源,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前提條件。當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既提供了足以滿足美術鑒賞教學需要的浩瀚資源,又為美術鑒賞成為學生喜歡的沒有水分的金課創造了有利條件。信息技術與美術鑒賞課程整合有以下顯著優勢:
能夠使高校學生在短時期獲得眾多的美術資源。一方面,學生在互聯網上僅僅運用百度搜索得到的圖像就浩若煙海,以中國宋代張擇端的代表作為例,百度搜索《清明上河圖》,瞬間即可呈現264604張有關畫面,使人目不暇接。學生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線訪問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僅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就收藏11萬多件各類美術作品。藏品中既有古代藝術家的傳世之作,如蘇軾的作品《竹木怪石圖》、唐寅的作品《行書落花詩》,也有近現代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如齊白石的作品《菜荀》、徐悲鴻的作品《馬》等等。世界上比較出名的美術館還有意大利梵蒂岡美術館、法國盧浮宮美術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俄國冬宮博物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墨西哥瑪雅美術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埃及開羅美術館、德國柏林美術館、土耳其君士坦丁美術館。其中,僅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就藏有300多萬件藝術品,有不少是美奐美輪的精品。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基本都擁有展覽服務平臺,實現了在線展覽。比如,位于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就推出近百萬張復古藝術照片讓使用者免費下載使用??梢哉f,學生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全人類的藝術寶藏。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提供了無限資源保障,另一方面,學生如果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分析美術作品,還可以運用超鏈接方式詳細觀察。超鏈接實際上是一個內容聚合鏈,依據大學生的興趣可以無限制的擴展閱讀的內容。且觀賞的速度、時間、順序都由大學生掌控,真正實現了大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化、自主化,解決了美術鑒賞傳統學習模式中的被動接受藝術信息等問題。
信息技術與美術鑒賞教學整合就是要創造一種以信息技術為平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注意師生交流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依照教學過程可以分為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堂學習效果考核三個階段。在三個階段中,老師和學生都要密切配合,更新學習理念。對于學生而言,要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方式轉變,做到自主學習。對于高校美術鑒賞老師來說,要從自話自說的獨角戲中走出來,課堂教學全程做到師生互動默契,教師隨時出手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課前階段是為上課做準備的階段,也可以稱作啟動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準備工作,即教師備課,學生預習為進入下一階段的上課打下良好基礎。
1.教師備課:除了傳統備課中需確定美術鑒賞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外,還須充分考慮信息技術條件下美術鑒賞教學的特殊性,在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瀏覽美術資源之前,教給其鑒賞美術作品的方法。常用的鑒賞方法有比較法。如縱向比較法和橫向比較法。橫向比較有益于不同文化的交流,縱向向比較能夠深入挖掘美術作品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所寓意的情懷。如徐悲鴻擅長畫馬,但是其早期畫的馬和后來畫的馬精氣神有明顯的區別。早期畫的馬“立躑躅而不安”,局限于藝術家的自我陶醉。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我東北之后,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寇進行了殊死決戰。徐悲鴻的畫風為之一變,所畫之馬皆充滿了桀驁不馴之氣,充溢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1937年日寇發動七七事變,將戰火燃燒到長城以南?!爸腥A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徐悲鴻毅然以畫筆做刀槍,投身于文化抗戰,從1931年到1945年,徐悲鴻一共畫了1000多幅有關馬的作品,所畫之馬皆肌肉強健、筋骨飽滿,狂野奔放,氣魄宏大,為抗日軍民吶喊助威。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的縱向比較,就透過不同時期馬的形象看到了徐悲鴻大師思想轉變的軌跡和他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達到了思政進美術鑒賞課堂的要求。
2.學生預習:信息條件下的學生預習除了要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還要選擇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方式。如果學生的上網沖浪的水平比較高,又有非常強的自控能力,可以選擇個別化網絡學習。如果信息技術素養一般,應該選擇協作式網絡學習。即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形成學習團隊,互相幫助,互相提高,有計劃有組織地攻堅克難,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傳統的課堂教學,好像是演出,講臺是舞臺,教案是劇本,提問什么?何時提問?學生是集體回答還是個體回答?都像是排好的戲一般,有的甚至提問、回答的時間都在教案上標注清楚,實踐起來也分毫不差。整個課堂好像是老師一人唱的獨角戲,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充當觀眾,偶爾客串一下劇情需要的群眾演員。而信息技術條件下的美術鑒賞教學強調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在這一階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出示學習目標,提出學習要求,始終保持與學生的互動聯系。指導學生對有關資源進行查詢,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答疑解難。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上網搜集美術作品及與之相關的文字資料,利用自學和討論的形式,分析美術作品的外在形式,如筆法、線條、構圖、色彩等等;研究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內容,如社會背景、創作意圖、歷史意義等等。然后,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觀對之作出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課堂學習帶有鮮明的個體特征,多元學習主體和豐富的學習內容,導致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多姿多彩。因此,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考查手段。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考查不應局限于傳統的改作業,批考卷,學生在課堂討論時的即興發言、網上在線發布的心得體會以及在報刊上發表的評論、散文等等,都可以用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提交方式也不是單一的書面文字,也可以發送電子郵件到教師的郵箱,也可以在“雨課堂”上發彈幕,還可以在師生共建的微信學習群、QQ學習群里傳遞文件。事實證明,新鮮活潑的考核方式深得學生歡迎。他們不但不把考核考試當做苦差事,還可能會饒有興趣,積極參加。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兩個互相對立和互相統一的部分。信息技術在方便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在科學頂峰的攀登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當年,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為了學習篆刻,把一擔礎石挑回家??塘四テ剑テ搅嗽倏獭V敝翆⒁粨A石全磨成了泥漿,才練就了篆刻的上乘功夫。我國著名作家姚雪垠為了寫長篇小說《李自成》,積累了15箱,2萬多張資料卡片,自述上面寫滿了蠅頭小字。信息技術條件下,搜集資料可謂得來全不費功夫。學生可以隨意復制、粘貼,這容易產生惰性,有個別學生剪貼、拼接完成作業,甚至直接在網上下載了事。
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大容量的特點,任何資料庫中的信息只要聯網,就化為大家的共享資源。而檢索的便利,則使大學生瞬間獲得所需之物。所以,有人把互聯網上的紛繁復雜的資源稱之為“信息的海洋”。既然是海洋,就會有暗流涌動。那些錯誤的、非主流的、非正能量的信息就會影響到個別學生。輕者會造成荒廢學業、成績下降。重者會過度沉溺之中,與世隔絕,逐漸走入自我封閉,導致身心疾病。更嚴重的,受暴力的、不道德的、反人類的不良信息影響,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危害社會和他人。
因此,我們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美術鑒賞課程整合的同時,要指引學生講規矩,守紀律,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襲,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