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哲
(武城縣廣播電視臺,山東 武城 253300)
一、電視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是該媒體的絕對優勢,對整個社會內部的論控制能力也較強,起到了一定的輿論導向作用。多年來,電視新聞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受眾對之信任有加。如中央臺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電視新聞的“把關人”在選材、采訪、制作,播出等方面嚴格把關,把新聞出錯或弄虛作假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剔出假新聞、考證真實性,從而保證電視新聞的公信力和權威信,電視新聞從采訪到播出、從相關地位到經營管理,從電視普及到固有的收視心理等都有相當優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流。
二、電視新聞視覺好,語言美,能夠吸引廣大觀眾。電視新聞雖然把真實性作為第一性,但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必須爭得觀眾的喜愛,電視媒體本身就是視聽結合的傳媒形式,輿論正確可聽可看,良好的畫面效果能引起觀眾的積極聯想,拓展觀眾思維。美好的語言節奏,能激起觀眾無限的收聽欲望。使新聞節目很好看。融媒體新聞的采集和制作,打破了以往傳統媒體的操作模式,利用專業或小型器材,獨自進行攝影錄像等形式的報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新聞時效性。
三、電視新聞對人的情感互動,增強了人際傳播。電視新聞中主持人的參與,增添了人際傳播的成份,主持人一舉手,一投足都蘊含著廣泛的信息,主持人以自己的學識、人格感染觀眾,以人類共有情感與觀眾達成共鳴,對觀眾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四、電視新聞中直播報道形式,深受觀眾喜愛,現場直播的魅力在于它能讓觀眾在第一時間觀看到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能讓觀眾“親歷”現場,見證歷史,這類活動往往是廣大觀眾喜愛的、關注的重大社會事件,特別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雖然電視新聞有著以上眾多不可替代的絕對優勢,但是,在網絡新聞異軍突起的融媒體時代,也有其不足,如何認識和補上短板,是媒體融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在電視新聞的傳播過程中,電視臺和受眾的關系是單向的,無反饋的傳播,電視新聞的播報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選擇性。即每個受眾都能在特定的時間里收看到特定的電視新聞播報,而無法對新聞播報的內容和時間進行選擇。網絡的自由性,網絡新聞可以以整個互聯網作為背景資料庫,受眾可以很快建立起對事物的認識,并且可以自主選擇,利用多種方法,網絡新聞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受眾的需求,能夠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網絡的互動性。網絡傳播條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動、自由的,客戶端的發展,將原先的輿論環境和格局被打破,新媒體的廣泛運用,使傳播者和受眾處于互動環境中,受眾也有了相對平等的話語權。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線被淡化了,每個個體都有話語權,這就意味著他們承擔著雙重身份,信息傳播在所謂“傳者”與“受者”之間呈交替互動式。
(三)網絡在使用過程中的方便性,網絡新聞的傳播不受時間的限制,是非線性傳播的。由于互聯網中強大的信息存儲功能,受眾可以通過測覽自己喜歡的新聞網站和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取新聞資訊。方便了受眾,有很強的實用性。所以融媒體記者要具有攝影、攝像甚至錄音的能力,能在第一時間趕到新聞現場,這也是對記者最基本的要求;有些新聞現場情況復雜,地勢險要,甚至還要長途跋涉,與此同時,融媒體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手、腦、眼”并用,對眼前發生的新聞現場進行分析,捋出線索,然后再進行內容采集,最后加工成新聞產品。
五、作為融媒體記者要有“融”的思想。傳統媒體記者只需要按部就班完成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就可以了,對于普通百姓來說,記者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然而,在這種信息傳播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QQ 等各種傳播載體應運而生,新媒體可以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立體地傳播出去。如果傳統媒體記者不能很好地適應這種“融媒體”環境下的工作方式,不能更好地生產新聞產品,將最終會被淘汰。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對融媒體記者要求將會不斷增加,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提升對新媒體設備的使用能力、駕馭能力,培養獨到的“新聞眼”,制作出高質量的新聞節目,才能做出更加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產品,提升自身在融媒體環境下的競爭力,從而加快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