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梅
(中共調兵山市委黨校,遼寧 調兵山 112700)
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顯著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不可忽略的是農民群眾依然是我國人口結構中一個龐大的群體,因此必須要從本質上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性。由此可見,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已經成為目前建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必須要對農村的實際情況深入了解,及時發現其中會影響農村經濟水平的關鍵因素,進一步確定農村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目前農村發展情況而言,我國農村中很大一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其對于政策缺乏深入了解,過度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國家所出臺的諸多惠民之舉一旦在短期內對農民群眾的自身利益產生影響,就會失去農民的支持,甚至被農民所排斥。例如煤改氣工程,本身屬于較好的工程,但是因為其在鋪設地下管道和進村入戶的時候,會涉及到破壞部分路面等問題給村民帶來不便,因此在其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就會遇到阻力。有的村民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問題,卻沒有認識到該工程的長遠效應,最后還是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和天然氣公司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為農民群眾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終相關工作得以落實。
當前很多農村地區因為在資金、技術以及地理環境等相關因素方面受到限制,導致手工傳統作業依然是農業生產的主基調,如此不僅會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會嚴重影響生產效率。而且當前還有部分農村的水利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面對自然災害時,缺乏較強的抵抗能力。同時現有的設備設施已經老化或損毀,也都對農業生產存在負面影響,存在諸多突出問題不容忽視。
行動需要依靠意識的支持,農業發展必須要基于先進、科學的農業意識經驗,農民群眾不應該將眼光局限于當前的短期利益,而是要能夠將眼光放長遠。但是想要真正實現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這一目標,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由于農民群眾的受教育水平普遍相對較低,其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對較慢,所以相關部門必須要充分落實宣傳工作,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和必要的引導工作,通過定期為農民群眾安排培訓的方式,讓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先進的思想理念,促進其向著科技化的方向發展,使得其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需求,成長為新型農民。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流轉逐漸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尋找全新的土地流轉經營方式,通過新的流轉經營形式,切實保證農民群眾的自身利益,真正遵守自愿、有償的基本原則。
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按照自己實際情況進行,注重發展具有特色的高效農業產業,如此也是提升農民群眾收入的快捷方式之一。對此需要充分了解農村當地的具體情況和其所處區域的優勢所在,在對自身的優勢資源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注重從自身尋找并發展特色的農業產業。例如當前我國部分省份已經成為非洲豬瘟的重災區,此類省份已經不再適合在未來十數年內繼續養豬,所以可以選擇調整為養雞、養鴨等;而對于尚未傳染非洲豬瘟的省份,需要按照本身的具體情況,合理開展肉豬養殖,并且充分利用尚未傳染非洲豬瘟的優勢,做好相關疾病的防范措施,確保肉豬養殖業的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還有不少地方農村方面的經濟情況還相對薄弱,其集體經濟方面僅能夠靠轉移支付而勉強維持基本的運作,但對于道路養護、環境治理、農民培訓、子女教育以及文化醫療等與農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最為直接的公益事業,則因為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而難以實現。如此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開發資源、爭取項目、多元化的幫扶,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使得原有的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切實保障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必須要構建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切實提升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力度,通過組建相關專業人才隊伍,健全相關的終端設備,構建完善的信息體系,使得信息在農村的覆蓋率與普及率顯著上升,從而有效拓展農民群眾的視野,從根本上轉變農民群眾思想意識,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基于相關的信息系統,深入落實陽光工程和扶貧開發轉移培訓,加強建設農民群眾培訓體系及服務體系,并做好新時期的經濟宣傳工作,可以從長期轉移、短期轉移、季節性轉移、縣內外轉移以及國內外轉移等多種渠道,引導和組織農村的勞動力在不同地域進行合理有序的流動。基于所構建的鄉村勞務信息體系,構建城鄉一體的勞務信息平臺,提高勞務人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對接成功率,為農民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
政府方面應當構建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以提高對各項工作的指導,以資金及政策予以強力支持,從物質角度構建提升農村經濟水平。由于農民群眾才是農村的主人,因此需要尊重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使得農民群眾可以共同參與到農村建設發展中來。
當前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國家對于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方面所采取的諸多措施,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在肯定以往工作的同時,還應當客觀地看到目前在建設農村經濟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并且要合理采取相關措施,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有效提升農民群眾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確保農村經濟實現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