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國土資源所,河南 固始 465200)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指出,“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切實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城鄉關系。”文件中不僅就農村人口轉移、優化城鎮化布局、優化城市化發展三方面提出要求,更是對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出新要求[1]。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落實推動新農村多元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2014年12月19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名單正式公布,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新型城鎮化建設重在“新”,主要表現為以人為本,注重保護農民利益。如果說原有城鎮化建設重點在于提高城市化建設的量,推動農村向城市轉型,那么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則在于提高城市化建設的質,在改革中解決傳統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存在的問題,2019年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這對于優化我國城鎮化布局和形態,進而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結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進行分析,我國現階段的美麗鄉村建設應該是從城鄉要素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基礎設施建管、鄉村經濟、農民收入五方面進行推進,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原則,重點提高城鎮化進程的質,避免將城鎮化變為房地產化的代名詞。充分考慮到農民的需要,公開平等的推動農村向城市的轉型與過渡,實現人口向城市導入,進而落實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戶籍制度改革。
加快城鄉要素的合理配置,為返鄉下鄉創業群體提供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城鄉融合發展搭建新的合法融資平臺,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做好合理的招商工作及創業指導工作,制定實用性強的鄉村規劃戰略,引導城鄉要素的合理流動。
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主要體現在教育、醫學、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三方面。其一,培養高素質教師團隊,由政府組織完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擴大對鄉村學校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建立合理的、有吸引力的教師職工薪酬制度,平衡城鄉教學資源。其二,建立城鄉醫院共同體,鼓勵城市重點醫院幫扶鄉村中小醫院,組織定期巡回醫療或醫學進修,發展鄉村醫療體系,徹底解決“看病難”問題。其三,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的全面性發展,定點扶持困難家庭,提升農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2]。此外,為確保政策符合鄉村發展實情,反映人民群眾最真實的感受和反饋,政府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意見征集和陽光反饋機制,鼓勵群眾能發聲、敢發聲,有民主平等的發聲平臺,徹底落實《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要求。
建設發展道路交通體系,因地制宜,立足本土,合理規劃鄉村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比例照比發達國際的城市化占比仍舊落后,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影響因素之一便是道路交通發展體系不健全。在部分經濟落后地區,農村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但是變現和經濟產出能力不高,一方面原因在于未能實現農業科技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道路不通,農村資源無法輸出,外部先進科技無法引入,不能實現先進帶動落后,因此,政府應合理規劃道路交通體系,為農業發展引入先進科技,再由便利交通輸出產業。道路的便捷還有利于帶動當地工廠的建立,推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實現招商引資,提升當地GDP。
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進行是為了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本質上來講,是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打造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農村[3]。相較于傳統的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美麗農村建設更重視保護農民的話語權,避免強行城鎮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原則,美麗農村建設從根本上尊重農民的選擇,對農村建設從兩方面進行:對于想要落戶城市的地區農民,合理發展城鎮化;對于不想落戶城市的地區農民,則是從發展農村經濟、提升農民生活水平著手。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實現美麗農村建設的質的改善。
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傳統城鎮化建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創新性的落實了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措施,注重發展現代化農業。改變傳統城鎮化建設中簡單的增加城市人口比例的現狀,從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實現由鄉到城的轉型。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是本階段城鎮化建設改革的重點,美麗農村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重要的一環,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