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芳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0)
目前,民族地區高校教育向應用型轉型的形式下,更加要求加強雙語師資的培養模式,民族地方高等院校的雙語教育成為主要特色之一,針對目前雙語師資量少質弱的現狀,一定要科學合理定位,充分發揮優勢辦好雙語教育為首要任務。
四川民族學院藏學學院最近召開“首屆雙語師資培養交流會”,全會以“教育思想大討論”為指導,正確認識發展藏族教育與發展藏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藏族教育與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發展藏族教育與維護藏區農牧民群眾根本利益等三方面的關系;總結近年來開展雙語教育教學的做法、經驗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研究探討雙語教學的模式和規律,雙語教學師資素質、培養培訓以及雙語教材和相關教學資料的現狀和改進措施等的問題,來自四川省內的相關領導、專家、學者、校長、教育工作者、一線教師等60余人圍繞藏漢“雙語”專業設置與地方需求的適應性、藏漢“雙語”師范人才培養方案的適應性和針對性、基礎教育階段藏漢“雙語”教育的現狀及問題、藏漢“雙語”師資的基本素質要求、藏漢“雙語”人才培養校地合作共同育人的探索、藏漢“雙語”專業學生的管理、新高考模式下藏漢“雙語”專業的招生工作改革、藏漢“雙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習基地建設等重點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藏漢雙語師資的培養要立足于地方民族院校的服務面向、發展目標的整體定位,即“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政治覺悟高、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富有社會責任感、扎根民族地區的各類應用型人才”這一總體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培養目標的制定、實施、評價反映學院總體目標的“民族性、地方性、應用性”三個特點。
藏區對藏漢雙語人才的特殊需求,使內地院校和本院的本科生不愿意到藏區就業,即使來了也因為不能與當地民眾交流和溝通,從而難以在基層開展工作。因為在藏區基層,日常工作就是服務當地群眾,90%以上的群眾聽不懂漢語,但由于語言不通,無法溝通,造成無法正常開展工作。
民族性是民族院校的立身之本,民族地方院校要結合100%的學生來自藏區的特色和優勢,鼓勵和支持學生以報效桑梓的心態扎根于民族地區基礎戰線,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穩定進獻微薄之力;加強提高雙語學生的綜合素養,注重學以致用。
雙語教學是指在少數民族地區用兩種語言文字進行教學。民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民族語言、漢語對比教學法是多年來行之有效的經驗,要不斷把民族語文和漢語文進行比較,幫助學生辨別兩種語言文字的異同,提高學習效率。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培養藏漢雙語教師。
針對目前四川藏區藏漢雙語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用民族語文和漢語文兩種語文,通過藏漢雙語兼通的師資來確保雙語教學的正常進行。而漢語教學是第二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學習和運用漢語有助于少數民族兒童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擴大視野,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雙語師資要以專業化教育為目標在職前培養方面,民族地方院校應考慮設置相關專業,配備雙語專業的高素質師資,保證培養出專業知識豐富,專業素養高、專業技能過硬的藏漢“雙語”人才,為中小學輸送優秀的藏漢“雙語”人才,推動雙語教育質量的提高。
作為民族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應積極借鑒普通類專業院系專業設置機制,嚴格從專業的高度嚴把師資入口關,制定高標準的培養目標,嚴把師范生畢業出口關,保證學生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結構并形成體系,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在實踐方面,建議上級培訓負責機構轉變由高校培訓基礎教育師資的思路,考慮將受培訓的教師安排到內地普通中小學校,從專業、課程、學段等方面對口跟崗、跟班學習;建議上級培訓機構提供經費,讓學校借助對口幫扶、結對幫扶等契機將內地學校的名師邀請到學校,對教師的專業教學、教育科研等方面進行指導,改變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思維方式,推動藏漢“雙語”教育教學質量提高。
藏漢雙語教師資截止2016年底,甘孜藏區各級各類學校968所,其中:幼兒園356所,小學555所,中學5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普通高校1所。全州專職教師12243人,其中幼兒園教師1100人,小學教師7118人,普通中學3170人,職業中學132人,特殊教育20人,中等專業學校289人,這樣的師資隊伍里,藏漢雙語師資不足10%。這一師資數量的問題,嚴重阻礙民族教育發展與提高。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雙語師資隊伍的建設問題,應加大各種類型的培訓、培養工作力度。對具有本科或大專學歷的雙語師資采取集中短期專業培訓,對極缺雙語師資的專業,應選派具有一定藏語文水平的教師進行長期培養;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培訓專業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還要培訓教學方法,通過培養培訓增強藏漢雙語教學意識;在培訓層次上,不僅要培訓高層次的雙語教學研究人員,還要培訓大量的民族中小學教師;實行省級培訓和州地縣級培訓相結合,通過組織考試等形式加強師資培訓和雙語教學工作,提高雙語師資素質,積極培養急需的雙語師資。
民族地方院校的應用型轉型發展應該抓住機遇加強實踐教學,要堅持“面向四川藏區、輻射周邊藏區、服務民族教育和區域經濟,突出民族特色”的辦學宗旨,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育專業優勢和特色;克服學生入學藏語基礎薄弱的困難,通過分班教學、補課等形式突破部分學生藏語零基礎的現狀,針對藏語相對薄弱的藏加班增設藏語課程;針對藏單班學生漢語學習與現代教學手段普遍薄弱的情況,增設教師技能課程、計算機等課程。針對全院學生進行師范技能大賽,每個班級安排有師范技能指導老師,著重培養能夠寫教案、制作藏漢雙語內容的課件(PPT),為藏區輸送現代型藏語師資人才隊伍和民族地區綜合型藏漢雙語服務型人才。
轉變傳統以知識體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確立以學生“應用型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重點在于理清課程開設與具體能力培養間的相互關系。
逐步提高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的有效性。逐步扭轉課程設置與社會實際需求一定程度上相背離的狀況,逐步改變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習得依靠單一的課堂講授的現象;逐步改變師范教育學分過重而潛在影響學生就業的適應性、競爭力的狀況。
藏漢雙語課程體系結構按照人才逐步成長過程設計,專業課程表現為適應西部基層藏區工作環境,突出藏漢雙語教育的專業特色,以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特色專業建設等項目為契機,通過具有30多年豐富教學經驗老教師的傳幫帶,老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開展教學教研活動等教學形式,加強學生技能及實踐實習能力等等。
1.進行校內論證。培養方案的制定要符合藏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組織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師、學生代表進行培養方案的內部論證,邀請其他專家提出建議與意見。
2.進行校外論證。通過多種形式(如電子函件、會議座談、問卷調查、電話)組織校外專家進行校外評價,提出書面或口頭意見。根據校外專家反饋意見,再次進行修訂。
為了保證實訓課的有效實施,一方面保證學時數的落實,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實驗、實訓課的改革。教師貫徹“精講多練”、“邊講邊練”的教學理念,輔導學生完成課堂作業。實訓課程要同甘孜州教育局、康定市教育局阿壩州教育局等實訓基地建立好教育平臺,讓學生進行實踐。
藏漢雙語師范專業學生的第三學期即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見習,接受教育教學熏陶,增強對師范實訓的了解,也知道行業對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增強了學生的雙語師范專業信心和興趣,也明確了努力方向。
確保實訓、實習課時占理論課教學總課時的35%以上,建設一批校地合作的實踐指導教師隊伍,每個學期都有在實訓基地見習或實訓的這一教學環節。重點利用校內實訓平臺,加強校內實訓。重點加強課內實訓環節,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組織學生參加雙語專業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全院組織的各項有益學生特長發展的比賽;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藏語言文學角,藏漢雙語演講、藏漢雙語辯論、藏語言文學戲劇小品、藏語言文學寫作、藏語言文學詩歌朗誦、藏語言文學書法、藏漢雙語教師技能大賽等有益于專業學習的第二課堂活動;指導學生參加“藏漢雙語大賽”、“全國大學生因明學辯論”、“岡尖梅朵杯文學大賽”等全國性的藏語言文學專業比賽,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