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珍
(江西省定南縣第一小學,江西 贛州 3419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在牢固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從而不斷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能夠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并在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能夠打破應試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其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使學生樂于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路,對數學問題具有自己的判斷,并勇于質疑,不斷實踐和總結,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其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才能夠不斷提高,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方式創新,優化教學效果,實現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升[1]。
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夠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枯燥沉悶的局面,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數學,在解決數學問題時能夠主動探究,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建立數學學習的信心具有密切關系,利用信息技術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只是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的第一步,當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對數學知識進行透徹講解,使小學生更好地掌握并自如運用數學知識,則能夠使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使小學生建立數學學習信心,為提高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供前提[2]。
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要讓小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能動地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探索和創新的過程。顯然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死記硬背,以學生做對題目為目的,學生的獨立思考過程被忽視,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數學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學生在解題時看到問題的本質,從而準確運用相應的知識點完成解題,進而實現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升[3]。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師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加入豐富的教學內容,便于學生對于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以達到學生在解題時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目的。創新教學方法能夠突破傳統教學中只依靠教師進行口頭講授的局限,信息技術能夠使數學教學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建立直觀印象,從而透徹理解數學知識,建立知識體系,實現數學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的提高,培養其數學核心素養。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對他們進行理論性過強的數學知識講授,則不利于小學生的理解,更不利于小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進行解題。利用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可讓小學生通過生活建立對數學知識的認知,降低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生動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小學生發現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構建數學知識框架,對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事半功倍[4]。
數學中的知識難點和重點在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對數學知識進行形象演示,則有助于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只有學生理解了知識點,才能夠在解題時對其進行運用,所以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探索信息技術有效的應用方法,幫助小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例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展示立體圖形的截面圖時加入動態效果,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幾何知識的理解。
學生只有不斷思考才能夠提出新的問題,而學生的思考是建立在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注重自己的思考過程,將學習中的疑問表達出來,學生的問題經過教師的解答,可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做到得心應手。信息技術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移動終端進行數學學習,有助于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進行總結和思考,就數學學習中的疑問同教師進行探討[5]。
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體現,需要教師綜合考慮教學中各方面因素對學生進行培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易使小學生感覺數學學習枯燥無味,對數學缺乏興趣,以致影響了學習效果。在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對知識點進行透徹講解,可提升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改變學生以往在應試教學模式中的被動學習地位,使學生發揮學習積極性,梳理數學知識體系,提高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促進小學生主動學習,充分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并掌握數學知識,通過和教師的互動與探討不斷進步,實現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升。